费俐兴: 为职教学子开出“梦想处方”
文章字数:


费俐兴老师在上课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教师。在云南昭通卫生职业学院,费俐兴老师从零开始探索职教,带领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用赤诚之心助力学生追梦。2021年,他通过招考来到学校,本以为能过“慢生活”,但站上讲台后体会到职教的不同需求和挑战,迅速成为改变创新创业教育的火种,以热情点亮无数学子梦想。
“三尺讲台”变“创业舞台”
最初的挑战是残酷而痛苦的,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田径专业的费俐兴面临着专业不对口的尴尬。学生们迷茫的眼神和职教课堂的沉闷气氛像一堵无形的墙,将他困在原地。然而,真正的教育者从不轻易退缩。他从零开始,研读政策,打磨教案,在摸索中寻找职业教育的“密码”。
在一个个挑灯钻研的夜晚,一盏台灯、一台电脑、一摞摞政策文件和专业书籍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教案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渐渐地,这个年轻人的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职业教育不应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是梦想的孵化器。于是,一场静悄悄的教学改革开始了。
“你们知道吗?医疗废弃物也能变废为宝!”在费俐兴的创新创业基础课上,这样的开场白常常让学生们瞪大眼睛。他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案例,把遥不可及的商业计划变为触手可及的实践。为了让学生理解“市场痛点”,他带着学生走进医院和诊所;为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他把课堂打造成项目“路演”现场。2021级护理专业学生马永旬感慨道:“他总能从枯燥的课本里挖掘出鲜活的临床案例与生命智慧。”
费俐兴不仅承担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牵头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定期组织“地摊经济”“直播助农”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提升实践能力。
从“创业小白”到“金牌导师”
在2023年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颁奖现场,当主持人宣布昭通卫生职业学院《芯呼吸——新型智能口罩的开拓者》项目获得银奖时,台下的费俐兴激动地起身鼓掌。
回忆起备赛的日日夜夜,2021级药学专业学生罗雨辰记忆犹新:“他带我们跑遍昭通各大医院调研,在实验室反复测试口罩密合度,甚至到原料厂家学习成本核算。”为了赶制参赛材料,他们曾在办公室熬过无数个通宵,连标点符号都得对齐的细节要求让大家一度叫苦不迭。可当银奖证书捧在手中时,大家才明白这份磨砺的珍贵。罗雨辰说:“费老师常常强调,‘比赛不是终点,成长才是’。他让我们明白,创业教育重在实践。”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他将课堂延伸到市场、生产车间,带学生沉浸式参与真正的商业实践。费俐兴淬炼出“以赛促教、以创育人”的职业教育理念。近年来,他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2项,孵化创业项目6个。尤为可贵的是,这些成绩并非来自应试技巧或突击培训,而是源于他悉心培育的学生核心竞争力。
正是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让费俐兴从一个对创新创业一窍不通的“小白”,成长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市级创业导师。费俐兴的影响力已从校园辐射至更广阔的空间。他多次受邀担任昭通市各类创业孵化园项目评审专家,助力多家企业成功孵化项目。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他带领学生深入调研农业农村问题,探索“互联网+助农”新模式,用专业知识反哺这片接纳了他的土地。
一个人照亮一群人
费俐兴深深懂得,职业教育不能止步于知识的传授,更要着眼于技能的锤炼和眼界的拓展。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并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阔视野。
在学术研究领域,费俐兴成果丰硕。这位年轻的硕士研究生已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4项。近年来,他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深入开展“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并因此入选昭通市优秀青年人才储备库。
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研究并非脱离实践的理论空谈,而是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直接服务于教学改革与学生发展,实现了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统一。他主持的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医学类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AI赋能医学类院校双创教育“进阶式”教学模式变革研究》等课题,都直指当前职业教育的痛点与难点。
当被问及为何工作如此投入时,费俐兴的回答朴素而有力:“这份工作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面临的困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职教学子勇敢追寻梦想,同时希望他们能扎根昭通这片沃土,以创业项目助力乡村振兴,让家乡越来越好。”
从三尺讲台到创业舞台,从招聘会现场到乡村振兴直播间,费俐兴始终一马当先。他探索创新,推动教学改革;他走访企业拓展工作岗位,助力毕业生实现本地就业。在他的带动下,学生们不再满足于书本知识,主动投身社会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费俐兴用行动证明——微光虽弱,却足以点亮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