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05版
教育是师生相互成就的无限数列
——记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培养对象付伟
文章字数:

 付伟(中)为学生解答疑问

    □本报记者 姚思雅 王东平
  记者一行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来到陕西省铜川市耀州中学。“学以至理,行以至诚”的校训映入眼帘,穿过绿荫长廊,步入书香弥漫的办公室,越过一摞摞作业本,我们的视线定格在正认真批改作业的付伟老师的面庞上。
   播撒数学种子的人
  铜川市耀州中学高三(2)班的黑板上,付伟老师写下一道立体几何题,粉笔灰还未落定,她转身望向台下,手指轻轻指了指图中的辅助线:“这里的空间关系,像不像你们运动会上跑接力赛时的传棒路线?”几个蹙眉的学生眼神瞬间亮了。这位干练、智慧的老师,将高中数学课编织成无数学子触摸世界的经纬线。
  2009年,付伟老师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沿海名校的橄榄枝与铜川耀州区的聘书同时摆在她面前,她选择了后者。“数学不该是困住孩子的荆棘,而是照亮学生未来的光”——这句话,成为她扎根铜川市耀州中学的初心。为了给学生播撒数学的种子,她在铜川这片黄土地上一待就是16年。
  每天,她早早来到学校开启一天的工作,也是学校最晚回家的人。每每忙完回到家,把孩子哄睡后,她又伏案开始备课。下课铃一响,学生们第一时间不是冲向教室外,而是带着问题直奔她而来:有数学难题,有人生迷茫,有情绪波动……她还坚持周末给学生义务答疑解惑,16年累计多上了1000多节课。她常说:“学生眼里的光,比什么都值钱!”
    数学是理解世界的语言
  去年高考前夜,小杨同学在错题本里发现一张字条:“还记得你解开的第一个椭圆方程吗?人生就像椭圆,两焦点或许相隔千里,但每个当下都是轨迹上的完美点。”这个因家庭变故险些辍学的女孩儿,在付伟老师几十次家访和300多条微信鼓励下,最终考入了梦想中的大学。
  在课堂点拨环节,付伟老师常告诫学生:“同学们,我们做题时偷的每一处懒,都可能变成一个‘坑’,导致最终失败。所以一定要注意细节,不能过于跳跃;做完题后要重新审视题目,梳理思路、总结方法,努力做到透过一道题,学会一类题。”
  面对让学生头疼的导数应用,她曾带学生走进学校旁边的小卖部:“假设你是老板,定价12元的奶茶每天卖100杯,每降1元多卖20杯,怎么定价能让利润最大?”当抽象的导数公式化作具体的生活决策,教室瞬间变成了沸腾的讨论场。
  “我特别喜欢付老师,她思路清晰、逻辑思维强,知识储备也足,还特别注重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她讲课方法巧妙又有趣,特别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以前我不太喜欢数学,现在却特别爱听付老师的课。”学生刘某说。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共行者:既要用渊博的学识教导学生,更要言传身教,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培育学生。
  “教育一定是一场多元的双向奔赴——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家庭与学校……”付伟老师顿了顿,继续说道,“学生成长中难免会出现各类问题,我们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最怕的是一些‘隐性问题’:有的孩子明明已经处在‘崩溃’边缘,却没表现出来,老师也没能及时发现。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既要抓好教学,也要用心陪伴,保护好学生的隐私,让他们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
  有天晚上十一点多,付伟老师正打着哈欠准备休息,手机微信突然弹出一条信息。她随手点开,是学生小周发来的千字长文,字里行间满是迷茫无措。她迅速看完,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边赶紧联系小周的父母,一边耐心疏导小周,还不断与家长沟通协调,最终成功拉回了这位游走在人生边缘的学生。
  付伟老师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知识,也乐于和同仁分享交流教学心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她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成长为教育事业的坚定守护者。
  夕阳为办公室的奖杯镀上金边,“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培养对象”“陕西省中小学思政课‘大练兵’学科德育标兵”等证书,在书柜里静静陈列。但付伟老师更珍视抽屉里那摞泛黄的笔记本,每本扉页上都写着同样一行字:“教育是师生相互成就的无限数列,每一项都通向更好的解。”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