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05版
敬亚茹:在平凡的日子里做最闪亮的星
文章字数:

敬亚茹老师在学校德育展板前
    □本报记者 谷新明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三秦大地的教育沃土上,有这样一位躬耕不辍的践行者:她以理想信念立身,以道德情操润心,以扎实学识育人,以仁爱之心化行,在22年如一日的坚守中,将平凡岗位淬炼成不凡事业。她,就是大荔县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渭南市教学能手、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敬亚茹。
  从乡村小学到城区名校,从教学前线到德育管理,她始终把对党的忠诚、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深情融入血脉、付诸实践,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书写着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
    信仰为基:
  以赤诚之心筑牢育人之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之问。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她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负责人,她牢牢把握“为党育人”的政治方向,创新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系列主题教育:从“我和国旗合个影”到“寻找心中的那一抹红”,从“听我说两会”到“读习爷爷回信有感”,一场场有温度、有深度的活动,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强化队前教育与组织启蒙,使少先队真正成为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组织开展的开学典礼、入学礼、毕业礼等仪式教育,既庄重典雅,又充满童趣,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成长印记。
   专业为要:
  以创新之力赋能五育融合
  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与实践。她深耕教学一线,累计撰写教案与课件数百万字,曾承担县级音乐示范课任务,主持多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斩获佳绩。
  她勇于改革创新,创设“班主任节”暨班级管理技能大赛,通过育人故事分享、情景答辩、主题班会设计等环节,全面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主持编撰《班级管理工作手册》校本资料,实现管理经验系统化、制度化输出;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整合安全、体育、艺术、社团、家校协同等资源,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育人网络。五年间,她带领团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使得他们快速成长为骨干力量,学校德育工作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敢于破局:
  让教育回归生活
  “昨天的知识,教不出未来的学生。”她深知新时代的教育必须打破传统边界,走向真实情境。今年六一儿童节,她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活化场景”主题嘉年华,将科技、劳动、艺术有机融合,把校园变成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微型社会”。在“套圈区”,学生们面对“1元2个”与“2元3个”的售卖策略,自发展开数学建模与消费心理分析。师生共同登录淘宝、京东等平台调研,发现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类似的“消费陷阱”。这一有趣的项目化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更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理解了经济学原理,实现了从“知识学习”到“素养生成”的跃迁。
    五育融合:
  构建“臻·智·慧”育人体系
  学校迭代升级“智美·慧美·臻美”课程体系图谱,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以“智美筑基、慧美赋能、臻美进阶”为实施路径,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臻·智·慧”少年。“明德之品、博学之才、强健之身、优雅之行、创造之能”五育融合课程体系,依托“369德育体系”(3指:创文明校园、建文明班级、做文明学生;6途径:课程、仪式、活动、环境、管理、家校;9课程:国旗教育理想课程、班会队会主题课程、德育实践素拓课程、少队引领养成课程、科技创新筑梦课程、体育艺术阳光课程、缤纷社团多彩课程、家校育人协同课程、心理健康体验课程),全面提升育人实效,让德育教育在学生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情怀为本:
  以仁爱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生命的唤醒与灵魂的共鸣。从教以来,她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星,只要用心点亮,就会发光。”
  她坚持“儿童立场”,尊重个体差异,关注特殊群体,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作为大荔县家庭教育专家组成员,多次传播科学育儿理念,架起家校共育的桥梁。
  22年来,敬亚茹先后荣获渭南市教学能手、大荔县优秀教师、德育先进个人等十余项称号,并被聘为大荔县316工程调研员、音乐教研员。但她始终谦逊如初:“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奋进。”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