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生活常识课”受到大学生追捧的启示
□王琦
文章字数:
  南京传媒学院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一席难求的背后,揭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现实:久居象牙塔的大学生,正迫切渴望补上生活常识这一课。当 89.2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时,这已不仅是一门选修课的供需问题,更折射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微妙脱节。
  生活常识课的走红,首先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隔离感”。从医保报销流程到租房合同条款,从HPV 疫苗预约技巧到智齿治疗费用报销,这些在成年人看来稀松平常的生活技能,却让不少高学历年轻人屡屡“碰壁”。有学生在校医院与定点医院之间辗转奔波却摸不清报销路径,有学生因不熟悉医保规则而多花数百元冤枉钱,这些真实案例都是这种“隔离感”的生动写照。当84.88%的学生依赖网络搜索、69.55%的学生借助社交媒体获取基本生活知识时,我们的教育体系或许该反思:在专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育?
  这门看似简单的课程,实则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关键纽带。有大学老师将锅碗瓢盆搬进教室演示家常菜做法,现场拨打12345 政务服务热线核 实政策细节 ,这些“ 接地气”的教学方式之所以受到热捧,正是因为它们精准填补了传统教育的空白。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最期待的不仅是医保报销等实用技能,还包括有效沟通、团队协作等软实力培养。这表明生活常识课的价值已超越具体技能传授,正在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模拟训练场”。当学生通过课程学会帮爷爷规划圆梦北京的行程,或理解医保谈判背后的民生考量时,这堂课的意义早已超出“生活指南”的范畴。
  放眼未来,大学教育不能止步于专业知识的单向灌输,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类独特的生存智慧与社会适应能力反而更显珍贵。高校不妨以此为契机,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例如讲解租房合同陷阱,普及医保报销要点,指导人际交往技巧等,让图书 馆里 的理 论知 识真 正“活”起来,转化为学生应对生活的底气。
  当大学生们为租房合同的免责条款焦头烂额,为智齿治疗的费用报销精打细算时,他们其实正在经历最生动的人生教育。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