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大学生期待“生活常识课”的背后,该反思什么?
□何勇海
文章字数: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大学的教育价值,不应局限于传授有限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成长、全面发展的机会,帮助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因此,高校能够开设“生活常识课”是值得喝彩的事情。
  大学生在校期间,固然应以专业学习为核心,但步入社会所需的生存技能和基本常识,同样需要提前储备。正如相关调查中受访大学生所反馈的,“生活常识课”能切实解决他们的诸多困惑:小到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保障自身健康安全,大到掌握职场入门技巧、减少初入社会的迷茫,甚至包括改善社交人际关系等。
  南京传媒大学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一经推出,便在选课系统上“秒没”,正式开课后,不少外校学生也专程赶来蹭课。这一现象背后,是大学生对生活常识的迫切渴求。课程中,老师会带着学生模拟医保报销流程、解读租房合同的关键条款、演示急救包扎的正确手法,甚至现场拨打政务服务热线咨询政策——这些看似琐碎的内容,恰恰是学生从“校园人”转向“社会人”的必经之路。
  不过,“生活常识课”虽有必要,却不能成为学生逃避自我实践的“避风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正是强调教育与生活的无缝衔接。生活的课堂无处不在:在宿舍和室友分摊水电费,是理财与沟通的实践;假期兼职时与雇主签订协议,是法律意识的培养;甚至网购维权、医院挂号等日常琐事,都是积累生活经验的契机。如果仅依赖课堂讲授而脱离实践,就像学游泳只在岸上比划,永远无法真正掌握技能。
  现实中,不少大学生刚踏入社会便遭遇“常识缺乏”的冲击:有人因不懂租房合同中的“押一付三”条款陷入纠纷,有人因不知医保报销流程多花数千元医药费,还有人因职场礼仪缺失影响求职面试。这些困境,固然与学校教育的疏漏有关,但也折射出部分学生的被动心态——习惯了家长包办一切,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这种“依赖惯性”,远比知识盲区更值得警惕。
  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的价值,在于搭建一个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比如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劳动合同中的陷阱条款”,比学生自己在求职中碰壁后再总结经验,效率要高得多。关键在于把握“引导而非包办”的尺度:课程可以传授方法,但不能替代实践;可以提供模板,但不能固化思维。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拥有独立面对世界的勇气和能力。生活常识课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学生如何报销医保、签订合同,更在于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当高校的课堂引导与学生的自我实践形成共振,当家庭的适度放手与社会的包容支持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让大学生走出“常识盲区”,在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型中,既保持专业领域的深耕能力,又具备应对生活琐事的从容底气。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