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板龙灯
文章字数: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世外桃源。在这里,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或农历六月三十,便会有一支崇尚龙图腾文化的队伍——九溪板龙灯队,队员们身着盛装,前往各地表演。
桃源板龙灯,是盛行于沅江流域的一种传统龙灯表演,因用木板连接舞动而得名。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天下大旱,百姓苦不堪言。一条金龙降临当地的谷仓,为百姓带来粮食,使人们度过了久旱的饥年。人们将金龙奉为古龙神,用板凳拼接出龙的形状,在每年农历六月三十举行隆重的祭祀。随着时代的更迭,板龙灯逐渐演变为融宗族祭祀与庙会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文化。
板龙灯的制作过程也很精妙。龙头由竹篾编成,人们编的时候需要十分仔细,完成后的骨架用五色彩纸裱糊就成了。龙身以龙板相连,每个龙板可达两米,每板装小灯笼四个,五彩的灯构成了气势宏伟的龙,舞时还伴有锣鼓、花伞、珠灯虾。整个龙身可以千变万化,宏伟而又壮观。
板龙灯又是如何表演的呢?在玩耍时,它以螺旋形或“几”字形散开。板龙可以舞出“福禄寿喜”的字样,可以舞出游龙戏水的动态,也可以舞出天鹅抱蛋的图案。
白天舞龙十分热闹,龙头在田间地头穿行,锣鼓在一旁助阵,气势冲天。龙舞动时或急或缓,时而摇头摆尾,时而行步急促,时而又曲折迂回,千姿百态。观众在一旁拍手叫好,掌声如雷。
夜间的板龙灯更加美丽,灯笼散发着五彩缤纷的光芒,在夜幕下格外璀璨,龙头游走于龙身之间,穿行于大街小巷,如巨龙行走,场面非常壮观。
从古代的祭祀活动到今天的民俗娱乐,桃源板龙灯穿越时空的隧道,带给人们吉祥和喜庆,将当下的生活舞出了最美的姿态。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漳江小学六(1906)班 靳印熙
指导教师 喻文龙
桃源板龙灯,是盛行于沅江流域的一种传统龙灯表演,因用木板连接舞动而得名。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天下大旱,百姓苦不堪言。一条金龙降临当地的谷仓,为百姓带来粮食,使人们度过了久旱的饥年。人们将金龙奉为古龙神,用板凳拼接出龙的形状,在每年农历六月三十举行隆重的祭祀。随着时代的更迭,板龙灯逐渐演变为融宗族祭祀与庙会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文化。
板龙灯的制作过程也很精妙。龙头由竹篾编成,人们编的时候需要十分仔细,完成后的骨架用五色彩纸裱糊就成了。龙身以龙板相连,每个龙板可达两米,每板装小灯笼四个,五彩的灯构成了气势宏伟的龙,舞时还伴有锣鼓、花伞、珠灯虾。整个龙身可以千变万化,宏伟而又壮观。
板龙灯又是如何表演的呢?在玩耍时,它以螺旋形或“几”字形散开。板龙可以舞出“福禄寿喜”的字样,可以舞出游龙戏水的动态,也可以舞出天鹅抱蛋的图案。
白天舞龙十分热闹,龙头在田间地头穿行,锣鼓在一旁助阵,气势冲天。龙舞动时或急或缓,时而摇头摆尾,时而行步急促,时而又曲折迂回,千姿百态。观众在一旁拍手叫好,掌声如雷。
夜间的板龙灯更加美丽,灯笼散发着五彩缤纷的光芒,在夜幕下格外璀璨,龙头游走于龙身之间,穿行于大街小巷,如巨龙行走,场面非常壮观。
从古代的祭祀活动到今天的民俗娱乐,桃源板龙灯穿越时空的隧道,带给人们吉祥和喜庆,将当下的生活舞出了最美的姿态。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漳江小学六(1906)班 靳印熙
指导教师 喻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