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抽屉里的星星
文章字数:
新学期接手四年级语文班的第一天,我站在教室门口深吸一口气。阳光斜斜地洒在讲台的粉笔灰上,空气里飘着新课本的油墨香,却有一道影子突兀地划破这份静谧——教室最后一排,有个男孩儿像只不安分的麻雀,忽而戳戳前桌的后背,忽而扯着邻座窃窃私语。
“小宇,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不上座位吗?”我蹲下来与他平视。他睫毛颤了颤,嘴唇抿成倔强的直线,手指绞着校服下摆发皱的衣角。班主任后来悄悄告诉我,他是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成绩不纳入考核。这个标签,像道透明屏障隔开了他的所有期待。
直到某个午后,我撞见他踮脚整理图书角的模样。晨光从窗外漏进来,跳跃在他擦拭书脊的指尖,那些东倒西歪的绘本被他按渐变颜色重新排列,如同为彩虹找到了归处。第二天晨读时,我举起手机拍下他的抽屉——课本与文具盒呈45度角对齐,折痕分明的试卷用燕尾夹固定,连橡皮碎屑都被他收在透明袋里。“这是小宇同学给我们的礼物,他教会我们另一种优秀。”我说这话时,看见他耳尖泛起淡粉色。
从那天起,作业本开始自动出现在每个课桌上,黑板槽里的粉笔头再没有滚落在地。当其他老师惊讶于他主动收拾办公室的水桶时,我总笑着说:“我们班有位隐形的田螺姑娘。”渐渐地,他的座位从教室边缘挪到了第三排,当有同学上课走神时,他会竖起食指贴在唇边,眼神亮晶晶地望向我,仿佛在守护我们共同的秘密。
教师节那天,我在教案本里发现了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你像放大镜。”后来才知,科学课教到凸透镜成像原理时,他举手说:“张老师就是我的放大镜,能把芝麻大的优点照成月亮。”
如今再翻开那张纸条,想起了教育专家说的“看见的力量”。原来每个孩子都是未拆封的星星糖,有人尝到酸涩就匆匆吐掉,却忘了多等待一刻,或许就能触到核心的那点儿甜了。就像那日黄昏看见小宇蹲在走廊喂流浪猫,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我突然明白:教育不是修剪枝叶,而是为每颗星星找寻专属的银河。
“小宇,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不上座位吗?”我蹲下来与他平视。他睫毛颤了颤,嘴唇抿成倔强的直线,手指绞着校服下摆发皱的衣角。班主任后来悄悄告诉我,他是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成绩不纳入考核。这个标签,像道透明屏障隔开了他的所有期待。
直到某个午后,我撞见他踮脚整理图书角的模样。晨光从窗外漏进来,跳跃在他擦拭书脊的指尖,那些东倒西歪的绘本被他按渐变颜色重新排列,如同为彩虹找到了归处。第二天晨读时,我举起手机拍下他的抽屉——课本与文具盒呈45度角对齐,折痕分明的试卷用燕尾夹固定,连橡皮碎屑都被他收在透明袋里。“这是小宇同学给我们的礼物,他教会我们另一种优秀。”我说这话时,看见他耳尖泛起淡粉色。
从那天起,作业本开始自动出现在每个课桌上,黑板槽里的粉笔头再没有滚落在地。当其他老师惊讶于他主动收拾办公室的水桶时,我总笑着说:“我们班有位隐形的田螺姑娘。”渐渐地,他的座位从教室边缘挪到了第三排,当有同学上课走神时,他会竖起食指贴在唇边,眼神亮晶晶地望向我,仿佛在守护我们共同的秘密。
教师节那天,我在教案本里发现了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你像放大镜。”后来才知,科学课教到凸透镜成像原理时,他举手说:“张老师就是我的放大镜,能把芝麻大的优点照成月亮。”
如今再翻开那张纸条,想起了教育专家说的“看见的力量”。原来每个孩子都是未拆封的星星糖,有人尝到酸涩就匆匆吐掉,却忘了多等待一刻,或许就能触到核心的那点儿甜了。就像那日黄昏看见小宇蹲在走廊喂流浪猫,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我突然明白:教育不是修剪枝叶,而是为每颗星星找寻专属的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