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滩上的研学
文章字数:
初夏的任河,气温高过山地。水是温热的,石头是烫手的,只有这能吹乱头发、揭起衣服的河风是清爽而又凉快的。
“是四川的河水带来了盆地的热情,是秦地的凉风愉悦了旅人的心情。”说这话的随船导游小邓,是当地有名的歌手。当她风趣幽默地介绍秦蜀边界的民俗风情时,我的目光却被右边河滩上的一群孩子所吸引。
他们正在拍照。
十二个学生,身穿蓝底白杠的校服,头戴用树枝、杂草编织的帽子,八个女生的头上插着不同的山花,他们唱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甩着双臂,迈着矫健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走在沙滩上。
他们拿起地上备好的木棍,不知是当成了步枪、红缨枪还是木枪,一套立正、稍息和提枪、举枪、瞄准的动作后,连连刺杀,声震河谷。
他们在歌声中收拾了木架、木棍和地上的门旗、彩绘牌子,奔跑着放到河岸的麻柳树下,又呼叫着、打闹着,或牵手、或推搡地奔回原地……
不一会儿,他们在导演的指挥下站成一排,迎着太阳与河风,先是手拉手成一线,定格;再是伸左腿、倾斜身子,定格;又是各自手举头顶,做“心”字造型,定格;然后跳跃,原地腾跳,连续跳着,直跳得你蹲下,她趴下,一个个倒下,连那个导演兼拍摄者也哈哈大笑着倒在地上,与同学们一道笑闹开来……
游船在河湾缓缓而行,不一会儿就离开他们上百米。河风吹散了他们的声音,可我似乎能听见他们的欢笑。
忽然,一个奔跑的大人倒下,追上来的学生压了上去。我的心猛然一跳:会不会把脚崴了?小邓说不大可能,他们跑习惯了!当我们的船即将驶过河湾,我发现他们又奔跑起来。
船又拐了两个大湾,我看到了右岸的一个村庄,村头有所飘国旗、刷白墙的学校。小邓说这是她的母校,并说刚才那些孩子就是这儿的学生,那个拍摄者就是这儿的老师,今天肯定是六年级学生在开展研学活动。
这是他们的研学?
小邓望着绿树掩映的校园,轻声解释说,那个乡村小伙子般的男老师,是她当年的班主任,如今是校长,姓刘,一个安心扎根山村的师范生。从她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刘老师的育人故事。
不同的季节,他会按学生年龄和难易程度,分年级、批次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上趣味课。
春天,当城里的孩子到公园、景区春游,他把村里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带到任河边,去赏梨花、李花和山桃花,让他们现场讲出观感;把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带到山后的田地里,去欣赏金黄的油菜花和雪白的茶花,让他们当场画下来,回去写观感。
初夏,当城里的学生外出研学旅行时,他把村里的学生带进桑园、茶园和农田里,让同学们参与不同的生产劳动,完成不同的作业,哪怕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至少要分清禾苗和杂草,并学会拔草。
暑假,城里的学生开始夏令营了,他把回镇休假的大学生志愿者带到校园来,领着没被家长接回的留守儿童学艺术、做游戏、开读书会,还有每日半天的本地自驾游……
小邓最为赞叹的,是毕业班的研学。春季开学后,几乎每个月刘老师都要组织一次研学,目的是让同学们回归自然,彻底放松。每一次,他都会自当导演并兼摄影,回去还要加工制作,让山里的学生如同城里的孩子一样,借用现代传媒来传递快乐、放飞梦想。无论他们的父母在哪儿打工、亲人在哪儿奔波,当看到这样的抖音、视频和艺术相册,心里都会温暖如春。当然,把这些美好时光记录下来,对每个成长中的孩子、走出的学生,都是一份难以忘怀的记忆……而这一切,都是他自愿、自费的,包括野炊时那些不得不买的食材与用具。
小邓望着面前的青山绿水,深情地介绍:任河流域的河湾很多,每一个拐弯处都有良田沃土,都有宽阔的河滩和绵软的沙滩。因为学校的巧妙利用和刘老师那与大自然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好多河湾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好多沙滩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今天能重归大山,担任导游,是因为她的情感走不出这些河湾,走不出这条任河。
此刻,透过小邓的泪眼,我又看到了河滩上奔跑着、欢笑着的学生,看到了那个边拍边导并喊个不停、笑个不停的老师。
“是四川的河水带来了盆地的热情,是秦地的凉风愉悦了旅人的心情。”说这话的随船导游小邓,是当地有名的歌手。当她风趣幽默地介绍秦蜀边界的民俗风情时,我的目光却被右边河滩上的一群孩子所吸引。
他们正在拍照。
十二个学生,身穿蓝底白杠的校服,头戴用树枝、杂草编织的帽子,八个女生的头上插着不同的山花,他们唱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甩着双臂,迈着矫健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走在沙滩上。
他们拿起地上备好的木棍,不知是当成了步枪、红缨枪还是木枪,一套立正、稍息和提枪、举枪、瞄准的动作后,连连刺杀,声震河谷。
他们在歌声中收拾了木架、木棍和地上的门旗、彩绘牌子,奔跑着放到河岸的麻柳树下,又呼叫着、打闹着,或牵手、或推搡地奔回原地……
不一会儿,他们在导演的指挥下站成一排,迎着太阳与河风,先是手拉手成一线,定格;再是伸左腿、倾斜身子,定格;又是各自手举头顶,做“心”字造型,定格;然后跳跃,原地腾跳,连续跳着,直跳得你蹲下,她趴下,一个个倒下,连那个导演兼拍摄者也哈哈大笑着倒在地上,与同学们一道笑闹开来……
游船在河湾缓缓而行,不一会儿就离开他们上百米。河风吹散了他们的声音,可我似乎能听见他们的欢笑。
忽然,一个奔跑的大人倒下,追上来的学生压了上去。我的心猛然一跳:会不会把脚崴了?小邓说不大可能,他们跑习惯了!当我们的船即将驶过河湾,我发现他们又奔跑起来。
船又拐了两个大湾,我看到了右岸的一个村庄,村头有所飘国旗、刷白墙的学校。小邓说这是她的母校,并说刚才那些孩子就是这儿的学生,那个拍摄者就是这儿的老师,今天肯定是六年级学生在开展研学活动。
这是他们的研学?
小邓望着绿树掩映的校园,轻声解释说,那个乡村小伙子般的男老师,是她当年的班主任,如今是校长,姓刘,一个安心扎根山村的师范生。从她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刘老师的育人故事。
不同的季节,他会按学生年龄和难易程度,分年级、批次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上趣味课。
春天,当城里的孩子到公园、景区春游,他把村里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带到任河边,去赏梨花、李花和山桃花,让他们现场讲出观感;把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带到山后的田地里,去欣赏金黄的油菜花和雪白的茶花,让他们当场画下来,回去写观感。
初夏,当城里的学生外出研学旅行时,他把村里的学生带进桑园、茶园和农田里,让同学们参与不同的生产劳动,完成不同的作业,哪怕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至少要分清禾苗和杂草,并学会拔草。
暑假,城里的学生开始夏令营了,他把回镇休假的大学生志愿者带到校园来,领着没被家长接回的留守儿童学艺术、做游戏、开读书会,还有每日半天的本地自驾游……
小邓最为赞叹的,是毕业班的研学。春季开学后,几乎每个月刘老师都要组织一次研学,目的是让同学们回归自然,彻底放松。每一次,他都会自当导演并兼摄影,回去还要加工制作,让山里的学生如同城里的孩子一样,借用现代传媒来传递快乐、放飞梦想。无论他们的父母在哪儿打工、亲人在哪儿奔波,当看到这样的抖音、视频和艺术相册,心里都会温暖如春。当然,把这些美好时光记录下来,对每个成长中的孩子、走出的学生,都是一份难以忘怀的记忆……而这一切,都是他自愿、自费的,包括野炊时那些不得不买的食材与用具。
小邓望着面前的青山绿水,深情地介绍:任河流域的河湾很多,每一个拐弯处都有良田沃土,都有宽阔的河滩和绵软的沙滩。因为学校的巧妙利用和刘老师那与大自然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好多河湾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好多沙滩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今天能重归大山,担任导游,是因为她的情感走不出这些河湾,走不出这条任河。
此刻,透过小邓的泪眼,我又看到了河滩上奔跑着、欢笑着的学生,看到了那个边拍边导并喊个不停、笑个不停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