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劳动作业 岂能“拍照片交差就行”
□何勇海
文章字数: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劳动教育长期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然而,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更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更能培育其勤劳品质和创新精神,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系统推进。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
  为强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性,2022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每个学段的劳动课作出不同规划,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然而,当前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有形式化倾向:课时被挤占、实践被简化、作业变“摆拍”。这种异化的劳动教育不仅无法实现育人目标,反而可能助长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试想,当孩子们习惯于“表演式”劳动时,又如何能真正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朴素真理呢?又怎能形成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格呢?
  劳动教育的缺失还会影响学生的职业观和家庭观。某地曾曝出这样一则新闻:一名女生为完成作业,只是象征性地拍了个为父亲洗脚的视频就匆匆离去。这样的“作秀”不仅无助于孝心培养,反而可能扭曲孩子的价值观。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多方协同发力。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纳入学生必修课程,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还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督导结果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这些政策要真正落地,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采用“过程性档案+能力量表”等方式,真实反映学生的劳动表现。
  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出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时代新人。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