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让劳动教育真正动起来
□戴先任
文章字数:
  编者按
  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标准”不但在实质层面继续强调了劳动课的重要性,还对劳动课的内容设置做了明确的要求,列出了详细的任务清单。然而,近期却出现了一些中小学的劳动课流于形式,课时被挤占、课后作业“摆拍”等现象,这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求背道而驰。

  近年来,劳动教育被相继纳入高考评价体系、义务教育必修课程和高中课程方案。这一重大教育改革举措,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还停留在“纸面课”阶段,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课程实施流于形式,部分学校的劳动课被语文、数学等主科挤占,沦为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存在以教代劳、以说代劳的现象,学生缺乏真实的劳动体验;资源保障不足,专业师资、活动场地、教学设备等配套条件短缺。这些问题导致劳动教育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制约了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劳动教育形式化的背后,折射出多重现实困境。从客观条件看,部分学校场地有限,仅能保障日常教学需要,缺乏开展劳动教育的活动场所;部分学校师资短缺,专职劳动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经费紧张,劳动教育所需的器材设备、耗材等投入不足。
  从主观认识看,在应试教育惯性思维影响下,部分学校与家长都不够重视劳动教育,对其育人价值认识不足,存在“重智轻劳”的倾向。这种状况导致学生劳动机会缺失,会让学生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不仅影响了身体素质,更可能造成劳动观念淡薄、动手能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
  要想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校园、落到实处,就需要家长、学校、教育部门等各方协同推进,真正认识到青少年参与劳动活动的重要性。
  教育部门应完善评价体系,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发展核心指标,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通过专业培养、在职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家长要转变观念,支持孩子参与劳动实践。
  当学生在种植中感受生命成长,在维修中体会创造乐趣,在服务中培养责任意识……这些无法用分数衡量的收获,正是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所在。各方要共同努力,让劳动课从课表走进课堂,从形式走向实质,真正成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修课”。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