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劳动课要“把活干好”无需“拍照留痕”
□吴维煊
文章字数:
  “劳动教育很重要”这一认知早已在全社会达成共识,但在部分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却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怪圈。
  有些学校的劳动课经常被其他课占用,课时得不到保障;有些学校的劳动课存在以教代劳、以说代劳等现象,缺乏动手实践及亲历劳动的过程;有些学校只给学生讲劳动的概念,给学生看相关视频,缺少实操;有些学校组织学生劳动,但重点不是干活,而是为了拍照;有些学校给学生布置劳动作业,但要家长配合拍照、打卡、录视频,然后老师再将这些材料汇总上传,完成所谓的“教学过程”……这些现象可以概括为三种典型模式:一是“不上”,课程表上的劳动课名存实亡;二是“上而不劳”,课堂缺乏真实劳动体验;三是“劳而作秀”,重点放在留痕而非育人。即便在为数不多的“真劳动课”中,不少学校仍将大量精力放在组织学生摆拍上,以满足所谓的“过程性评价”要求。这些情况令人深思:为何本应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却屡屡变形走样?
  劳动教育的目标本应是培养学生“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可是形式主义使这一目标变得遥不可及。当劳动沦为拍照背景,当汗水变成表演道具,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其最宝贵的育人价值。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很难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成就感,更难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
  劳动教育的形式化倾向并非偶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理念的错位:部分教育工作者未能真正理解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本应是通过具体实践,将劳动与学生生活经验连接起来,培养劳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过程。但在应试教育惯性思维影响下,一些学校简单地将劳动课等同于技能训练,甚至将劳动课视为与升学无关的“副科”,这种认知偏差必然会导致实践中的敷衍应付。
  管理考核方式的机械化也是重要诱因。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过度依赖“纸面材料”的倾向,上级部门往往通过检查照片、视频等“痕迹”来评估劳动教育成效。这种导向迫使学校和教师将大量精力放在材料准备上,而非实质性的教学设计。如果教育管理部门能够尊重教育规律,不要求在短时间内呈现“可视化成果”,不将材料作为评价标准,“拍照留痕”的形式主义自然会减少。
  此外,专业支持体系的缺失也不容忽视。许多学校缺乏专职劳动课教师,兼职教师往往缺乏专业培训;劳动实践场地和器材不足,难以开展实质性活动;课程资源匮乏,教师不得不依赖简单重复的劳动形式。这些客观条件限制,加上主观上的重视不足,共同导致了劳动教育的边缘化。
  要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扭转形式主义倾向,让劳动课回归育人初心。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劳动教育能够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