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论“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陕西西安高新第九小学 王语涵
文章字数:
  “互联网+”以其感染力强、新颖生动的特点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构建出全新的教学结构体系,成为“双减”下教学实践和教学创新的重要“武器”。在“互联网+”赋能下,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有效应用,形成清晰的逻辑,有效提升了其表达、认知、思维、想象等综合能力。在此,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师面临教学革新与技术融合双重挑战。一方面,需重构作业设计体系,围绕学科知识与能力目标系统化设计,将“备作业”提升至与备课同等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课后服务要突破传统作业辅导局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应整合校内外资源,避免单纯延长在校时长。“双减”对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教育现代化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升级,旨在扭转校外培训乱象,推动学校回归教育主阵地。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关键执行者,需主动创新实践,在减负提质中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与“互联网+”融合的教学价值
  “互联网+”深度重塑小学语文教学场景,通过视觉和听觉,将学生的思绪带入立体的变幻的世界,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灵动有趣。具体表现在:一是多媒体工具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二是网络平台打破时空壁垒。教师通过钉钉、教育App实时答疑,构建“课堂—家庭”学习闭环,精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技术助力学生深度理解。
  相对传统静态教学,“互联网+”构建出虚实融合的教学生态,有效地破解了“学用脱节”的难题。比如系统智能推送的“非遗探秘”“节日文化”等实践任务,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灵活地运用语言。再比如利用AI批改作文,能够提供及时反馈,促进学生从机械练习向能力建构转型。这种“学用一体”模式推动了语文教学从“课本中心”向“素养本位”转化,不仅优化了作业设计与课后服务,更契合“双减”政策下减负提质的要求,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夯实了根基。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与“互联网+”融合的策略分析
  “双减”政策推动基础教育迈向提质增效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借助“互联网+”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构建出“轻负高质”的课堂生态。
  长期以来,传统语文教学单向灌输、氛围沉闷,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弱。“互联网+”的应用,为融合创新路径注入了新活力。表现在:一是动态化知识建构。如以农耕纪录片与气象动画结合讲解《二十四节气歌》,让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二是跨学科资源整合。教师借助3D建模与数理知识解读《赵州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赵州桥的原始结构特征,深刻理解世界桥梁史上活化石的涵义;三是个性化学习支持。依托AI作文批改与分层作业平台,教师精准适配,重塑虚实交融的学习生态。比如设计出的“方言保护”“城市文化寻踪”等项目,能够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灵活运用语言。同时,通过在线答疑与资源推送,形成全天候的学习支持链,缓解课后辅导资源的不均衡。
   四、“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与“互联网+”融合的挑战与措施
  “互联网+”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当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加之部分教师数字素养不足、学校硬件与培训缺位,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师需要构建“三维支撑体系”,开展“技术+教学法”研修,强化设计创新能力。同时,还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争取学校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共享教育资源和优质案例。
  总之,“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既是教育的时代潮流象征,又是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语文教师应提高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技术为杠杆撬动课堂深层变革,顺利从“知识传递”向“素养生成”转型。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