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警惕拔尖变“掐尖”,促进教育公平
□张立美
文章字数:
  今年是第二年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相比较去年的专项行动,今年教育部门针对掐尖招生亮出“组合拳”,这不仅彰显出教育部整治教育乱象的坚定决心,更成为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
  行动明确禁止学校以任何形式提前选拔生源,杜绝利用竞赛、考试等方式筛选学生。要求全面落实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借助统一的招生管理平台,让招生计划、招生流程和录取结果等关键信息全部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跨区域招生审批备案机制,严格约束学校超范围招生行为,挤压暗箱操作的空间。
  显而易见,这些举措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现实性,有助于防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变成变相“掐尖招生”。夯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的公平正义,维护良好的义务教育生态,这不仅能让每个孩子沐浴在公平公正的教育阳光下茁壮成长,还能有效缓解家长和学生的教育焦虑。
  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关键阶段,就近入学、免试入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的基本原则。《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但是,长期以来,在幼升小、小升初的招生过程中,很多家长都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少中小学招生没有严格遵循就近入学、免试入学原则,而是以各种招数不断突破就近入学、免试入学的底线,破坏了教育公平公正。
  近年来,有部分初中、小学“误解”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家政策,忽视了教育的本质与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简单地将“拔尖”等同于“掐尖”,在操作过程中,打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旗号,开展“提前选拔”“掐尖招生”,甚至为招生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提供便利。这些招生乱象,不仅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危害了教育生态,而且让“有教无类”沦为一句空话,成为教育“内卷”现象的重要催化剂,进一步加剧家长、学生的教育焦虑,学生家长意见很大。
  因此,学校应该遵守招生政策,将禁止掐尖招生的规定铭记于心,在招生过程中,杜绝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方式。应该规范内部管理机制,确保招生工作公正透明,并接受社会监督;家长应该尽量配合相关的招生政策;教育部门要严格执行招生政策监管,建立招生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学校的招生工作进行检查。对于发现的掐尖招生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给予学校警告、通报批评等处罚措施。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的教育理念。此次教育部在《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2025)的通知》中对掐尖招生行为进行了管控,无疑是整治招生乱象的有力举措。只有终结以拔尖之名行“掐尖招生”之实的乱象,才能让人才培养回归正道,推动义务教育朝着公平、健康的方向发展。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