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出汗”应成 中小学体育课常态
□张玉胜
文章字数:

  北京市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八条”,其目的是要补齐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显然契合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旨在强健学生体魄的育人宗旨。而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就是此次践行“体育八条”措施的重点要求和最显性体现。期待让学生“出汗”成为校园体育的常态与风景。
  中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体育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出汗”应当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正常生理反应,但纵观过往的体育课教学,却鲜见“大汗淋漓”的情形,“说教课”或“不出汗”反而成了常见的模样,甚至体育课还常常被所谓的文化“主课”所挤占,这显然有悖体育运动规律和体育课教学初衷。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季浏指出,“中国好多体育课是不出汗的,大多数学生学了12年,甚至14年的体育课,一项运动都不会。”“不出汗的体育课不是好的体育课,不掌握运动技能的体育课不是合格的体育课。”健康医学也表明,出汗有助人体健康。比如,分泌汗液并使其蒸发,可有效带走体表热量,调节体温;出汗具有排泄身体毒素、代谢废物的作用;皮肤表面的汗液与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混合后,可形成天然润肤剂;汗液中含有抗菌肽,能够有效抵御病毒、细菌和真菌侵袭,比抗生素更有效;出汗能够消耗身体多余能量,促进脂肪分解,对减肥有益;出汗有助神经系统放松,稳定情绪,减轻压力;出汗还可促进人体消化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想要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就应当强化运动量。例如“体育八条”要求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防止教学内容碎片化和随意性;小学、初中要将“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中的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要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要求学校进行课内、课间、课后服务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开展球类、跳绳、踢毽、跳皮筋等项目的轮换活动;督促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
  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就当强化体育的竞技性。“体育八条”的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在北京中小学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赛”。要求学校每学期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联赛,构建“班班有比赛、人人都参与”的体育格局,以提高体育覆盖面和参与度。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