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题 轻松授课
文章字数: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第一实验学校 汤会娥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老师抛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对文本进行解读、探究,以完成教学目的。然而,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课堂提问琐碎零散,学生只需简单阅读文本便能轻松作答。这种提问纯粹就是“为了问而问”,挤占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不说,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琐碎凌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缺乏逻辑性,既没有很好地传授知识,也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为了避免课堂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问题,确保问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即通过问题设计聚焦课堂核心,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例如,找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激发学生兴趣;围绕文本的动情点设计问题,以情动人;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那么,课堂问题的设计,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呢?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问题设计要“精”。
所谓“精”,就是要精心设计,要问得精致、精炼、精巧。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设置审题障碍,同时要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例如,在教学《一棵小桃树》一文时,笔者设计的第一个教学主问题是:这是一棵▁▁▁的小桃树。这个问题非常明了,它同时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学生很快从长篇幅的文字里提炼出解读文本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很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对文本的表面理解,过渡到了本质上的解读,也就更进一步水到渠成地关联出后面对作者情感的品读。除了形式上的精炼之外,设计问题也要巧妙,提出的问题一定是能对课堂教学起到“一线串珠”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答谢中书书》一文,笔者提出的教学主问题之一就是:请结合全文,说说这里的风景“奇”在何处?这个问题切入口小,问得也很巧妙,一字立骨,让课堂聚焦在了对主旨词的品读上,教学内容凝练而充实。
第二,课堂问题设计要“实”。
“实”就是“实在、契合实际”,也有“落到实处”的要求。语文课堂的教学,“教什么”很重要,这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趋向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关注课标肯定是第一位的要素,看看课标在这个学段、这个知识点上提出什么要求;其次关注单元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双线组元”分别提出了什么学习目标;另外要关注的是学情,这是课堂设计问题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决定了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切忌提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让课堂教学游离在语文教学的本原之外。课堂教学落在了实处,避免了学生疲于应付各种形式花哨而内容空洞的课堂活动,可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并通过这个途径完美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第三,课堂问题设计要“活”。
语文课堂最害怕“一问到底”,现在很多老师的语文课缺乏创新性,除了问题的叠加之外,似乎也没有更为有效的传道授业的技巧。殊不知时代在变,学生也在变,那课堂有什么理由不变革呢?所以,语文课堂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有前瞻性,要能设计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变“问题”为“话题”,变“任务”为“活动”。例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笔者设计的创意教学活动是:校园电视台要策划拍摄《诗圣杜甫》宣传片,请你以编导的身份从这首诗歌中选取合适的拍摄画面并说出选择的理由。这个活动既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需求,又能引导他们比较全面地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深度解读杜甫的博大胸怀和爱国情感,教学实效性不言而喻。
课堂提问,贵“精”不贵“多”。教师应关注多方面因素,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核心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和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科素养。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老师抛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对文本进行解读、探究,以完成教学目的。然而,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课堂提问琐碎零散,学生只需简单阅读文本便能轻松作答。这种提问纯粹就是“为了问而问”,挤占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不说,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琐碎凌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缺乏逻辑性,既没有很好地传授知识,也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为了避免课堂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问题,确保问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即通过问题设计聚焦课堂核心,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例如,找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激发学生兴趣;围绕文本的动情点设计问题,以情动人;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那么,课堂问题的设计,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呢?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问题设计要“精”。
所谓“精”,就是要精心设计,要问得精致、精炼、精巧。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设置审题障碍,同时要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例如,在教学《一棵小桃树》一文时,笔者设计的第一个教学主问题是:这是一棵▁▁▁的小桃树。这个问题非常明了,它同时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学生很快从长篇幅的文字里提炼出解读文本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很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对文本的表面理解,过渡到了本质上的解读,也就更进一步水到渠成地关联出后面对作者情感的品读。除了形式上的精炼之外,设计问题也要巧妙,提出的问题一定是能对课堂教学起到“一线串珠”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答谢中书书》一文,笔者提出的教学主问题之一就是:请结合全文,说说这里的风景“奇”在何处?这个问题切入口小,问得也很巧妙,一字立骨,让课堂聚焦在了对主旨词的品读上,教学内容凝练而充实。
第二,课堂问题设计要“实”。
“实”就是“实在、契合实际”,也有“落到实处”的要求。语文课堂的教学,“教什么”很重要,这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趋向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关注课标肯定是第一位的要素,看看课标在这个学段、这个知识点上提出什么要求;其次关注单元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双线组元”分别提出了什么学习目标;另外要关注的是学情,这是课堂设计问题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决定了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切忌提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让课堂教学游离在语文教学的本原之外。课堂教学落在了实处,避免了学生疲于应付各种形式花哨而内容空洞的课堂活动,可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并通过这个途径完美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第三,课堂问题设计要“活”。
语文课堂最害怕“一问到底”,现在很多老师的语文课缺乏创新性,除了问题的叠加之外,似乎也没有更为有效的传道授业的技巧。殊不知时代在变,学生也在变,那课堂有什么理由不变革呢?所以,语文课堂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有前瞻性,要能设计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变“问题”为“话题”,变“任务”为“活动”。例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笔者设计的创意教学活动是:校园电视台要策划拍摄《诗圣杜甫》宣传片,请你以编导的身份从这首诗歌中选取合适的拍摄画面并说出选择的理由。这个活动既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需求,又能引导他们比较全面地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深度解读杜甫的博大胸怀和爱国情感,教学实效性不言而喻。
课堂提问,贵“精”不贵“多”。教师应关注多方面因素,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核心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和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