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动起来, 让每个生命都闪光
□周玲
文章字数:
  春季学期开学后,全国多地都实行课间“一刻钟”。课间时间由传统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快乐。时间管理的“加减法”,激荡起课间育人探索的一池春水。
  课间 15分钟的“微改革”,为课间活动做加法、为学习压力做减法,让更多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让更多家长增添了预防“小胖墩”“小眼镜”的信心,让更多学校深入思考如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探索“五育并举”、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
  “增量”让课间欢乐多多。开展常态化、趣味化、安全化的课间活动,延拓课间时长,丰富内容形式,提升活动质量,引导孩子们走向阳光。学生在课间活动得越充分,课堂上思维就越活跃,学习效率也就越高。体育的“育”,不只是强身健体,更在于对心灵的教育。大声地表达、尽情地娱乐,除了有强健孩子身体的积极价值,还在一张一弛之间调适着孩子的心理状态。这是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推动育人质量提升,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提质”让课间精彩几许。课间不是对课堂的“切割”,而是课堂的“加油站”、孩子们成长的“补给站”。机械化管理往往意味着简单划一,而育人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要让课堂质量做加法,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质效;要让作业负担做减法,老师不拖堂、练习更精简。活动的目的并不只是锻炼身体,还有育人。内心细小的不愉快如果能够尽快释放排解掉,心理“垃圾”就不会越攒越多,不会成为压垮孩子的负担。
  “安全”让课间有足够保障。安全方面的压力当然是有的,但不能因噎废食。安全教育要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实到活动中。设施场地高投入、常检查,以增配的课间活动室内外体育器械及器材为基础,用学校提供、学生自带和师生自制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活动用具。充分利用“小场地”“小投入”高效组织“大课间”,为趣味课间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责任区域巡查到位,科任教师包干一定区域,既是管理者,又是活动参与者,班主任全权管理本班,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参与指导提升活动质量。厘清权责,共筑校园安全防线。孩子的天性活泼好动,教育本就充满美丽的风险。刻意追求绝对的安全只会因噎废食,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延长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动”起来;搭建多级竞技平台,让学生“强”起来;提供丰富的运动方式,让学生“笑”起来。如今空间变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角色变了,学生成为课间的主人。优化项目安排、丰富课间内容、拓展活动空间、促进课间活动“量”和“质”双重提升,最终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