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教师家访也应与时俱进
□王琦
文章字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入户家访形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近日,多位中小学教师表示在寒假家访时遭遇了“芝麻不开门”的尴尬情况,不少家长以暴露隐私为由拒绝老师上门,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过去,家访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家庭环境、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承载着家校沟通的重要功能。然而,在通讯方式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话、微信等通讯方式已成为家校之间快速、便捷沟通的桥梁。在此背景下,入户家访的必要性和形式确实值得重新审视。
  家长们对家访的担忧主要集中在隐私暴露、打乱生活节奏以及形式大于实质等问题上。这些担忧反映了家长们对私人空间保护的重视和对高效沟 通的期待。与此同时,“90后”家长占比的提高也显示出新一代家长更加注重个人空间和时间的利用。
  面对这些变化,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积极回应,探索家访形式的创新。家访的实质在于深入了解学生,促进家校共育。因此,家访的形式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针对现代家庭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可以尝试将家访的地点从学校延伸到社区、从家庭拓展到公共场所,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这样的家访,既能够保持家校沟通的顺畅,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家庭隐私,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任何形式的家访都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之上。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不同的家庭情况和教育观念。同时,家长也应理解并支持教师的工作,积极参与家校共育的实践,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家长们对入户家访的接受度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家校沟通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相反,在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下,家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创新家访形式外,学校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家长的日常沟通,如定期举行家长会、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学校动态和学生表现等,以便家长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同时也能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家访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确实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需求。通过探索多元化的家访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平衡家校之间的关系,保护家庭的隐私,同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改进,更是对教育公平和学生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