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联体”,“联”出育人合力
文章字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教育部等十七部门也联合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推动各地全面建立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方案》明确了“教联体”的内涵、各主体的职责任务、总体目标,并着重在实践育人、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上加强协同配合。
在一个区域内,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空间意义。“教联体”建设要求以学校为圆心,因此学校应当在“教联体”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更要成为联结、联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实现人员、资源和部门的联合、联动。
首先联通家长,家校同频育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缺乏教育和管理孩子的科学方法,那学校就应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积极组织家长专题培训,向家长们讲述教育方针,讲述育人的理念和方法。也可以成立家委会,邀请家长代表到校分享育人故事。在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学校校园、食堂,到校与孩子一起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钉钉群、致家长一封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宣讲学生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让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合伙人”,同频共振、双向奔赴,形成育人合力。
其次联动社区,社校同心育人。社区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场景,学校要与社区联资源、联空间、联人员、联责任,构建同心育人同心圆。共同举办假期公益课堂、家长培训等活动。引导孩子更加适应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联合各方,齐心聚力育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要积极与当地的政府机关、媒体、企业等沟通、对接,利用好地方教育资源。各方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能推诿,他人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要“乱入”,不越界、不错位;多支持、少干预;多理解、少指责。如果没有边界意识会导致规则、秩序和责任的错位、越位以及混乱,最终导致合作流于形式。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参与。构建政府保障有力、学校协同有序、社会多元参与、家长乐意尽责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教联体”关键在“联”,推动“教联体”建设,明晰各方职责,当好“教育合伙人”,同心同向、同力同行,建构联动路径,就能凝聚起全社会育人合力,惠及每个家长和孩子。
在一个区域内,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空间意义。“教联体”建设要求以学校为圆心,因此学校应当在“教联体”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更要成为联结、联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实现人员、资源和部门的联合、联动。
首先联通家长,家校同频育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缺乏教育和管理孩子的科学方法,那学校就应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积极组织家长专题培训,向家长们讲述教育方针,讲述育人的理念和方法。也可以成立家委会,邀请家长代表到校分享育人故事。在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学校校园、食堂,到校与孩子一起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钉钉群、致家长一封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宣讲学生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让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合伙人”,同频共振、双向奔赴,形成育人合力。
其次联动社区,社校同心育人。社区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场景,学校要与社区联资源、联空间、联人员、联责任,构建同心育人同心圆。共同举办假期公益课堂、家长培训等活动。引导孩子更加适应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联合各方,齐心聚力育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要积极与当地的政府机关、媒体、企业等沟通、对接,利用好地方教育资源。各方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能推诿,他人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要“乱入”,不越界、不错位;多支持、少干预;多理解、少指责。如果没有边界意识会导致规则、秩序和责任的错位、越位以及混乱,最终导致合作流于形式。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参与。构建政府保障有力、学校协同有序、社会多元参与、家长乐意尽责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教联体”关键在“联”,推动“教联体”建设,明晰各方职责,当好“教育合伙人”,同心同向、同力同行,建构联动路径,就能凝聚起全社会育人合力,惠及每个家长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