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2小时 关键在落实
□何勇
文章字数:
  编者按
  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近期,北京市教委也印发《优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在校课间时间指导意见》的通知,表示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这一系列举措都说明了当前保障学生活动时间,对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少年强则国强”,为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中央“两办”在2020年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就要求,“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而且,按照这个要求,意味着每天一节体育课不再只是江苏、深圳、温州等地的自选动作,而是中小学的标配。
  然而,从过去的实践来看,将“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这一要求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真正由纸上走向实地是很难实现的。
  近年来,青少年儿童体质下滑的整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小眼镜”“小胖墩”的数量越来越多。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均比2020年上升。中小学生体质没有打下扎实基础,大学生体质下滑问题更为严重。很多男生做引体向上非常吃力,立定跳远跳不远,不少学生短跑爆发力不足,存在“长跑恐惧”。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便是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权遭受侵犯,一些中小学生连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都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甚至有的中小学体育课被挤占现象依旧存在,体育老师“生病了”仍然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小学校园生活的共同记忆。
  学校不组织学生校内体育锻炼一小时,家长也不支持孩子校外体育锻炼一小时。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在2021年12月对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仅30.4%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能做到每天足量运动。
  可见,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发力,形成合力,久久为功。
  首先,为每天一节体育课配套好所需的硬软件。政府应当为中小学配备相应编制的专业体育老师,开辟更多的体育场地,建设更多的体育设施。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次,配套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问责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对学校落实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权的监督和管理,对没有充分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学校,对体育课打折扣的学校、老师,要严肃追责问责。
  再次,为中小学生创造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政府、社会应建设更多免费的体育场地设施、社区体育运动活动场所。体育馆、大中小学体育场地可以免费向社会开放,方便中小学生就近在家门口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认识到孩子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支持孩子课后、节假日体育运动,而不是一直逼孩子写作业、上辅导班。当然,也可以适当提高体育中考分数,以应试手段倒逼家长重视孩子体育成绩。
  最后,学校和老师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布置家庭作业,控制家庭作业量,减轻作业负担,让中小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体育运动。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