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善于讲好故事
文章字数:
校会上,学校发出了防范沉迷网络短视频的倡议。在回教室的路上,几个学生交谈:“看个短视频有啥吗?又不是打游戏。”“我总是看不够,但每次妈妈只让我刷半小时。”……看来,只倡议不行。我决定趁热打铁,利用班会进行再教育再引导。
我问学生:“为什么要防范沉迷网络短视频?”回答争先恐后,或曰容易造成近视,或曰影响注意力,或曰“上瘾”,答案不一而足,学生对其危害性有一定认识。我再问:“你知道为什么刷短视频会上瘾吗?”应者似乎寥寥。
“这里讲个科学实验故事,等大家听完后,一定会有新的认识。”一听说讲故事,学生们很期待。“故事主角是‘一只疯狂的老鼠’。”——欧洲的一个生物实验室里,一只老鼠被连上了一个电极,每当它按下按钮,就有微小的电流刺激它的大脑,但老鼠被电后不仅没有躲开,反而越来越兴奋。12 个小时疯狂按了 7000 多次按钮,最后力竭而亡。原来,电极刺激了大脑区域的快感中枢,会产生让人兴奋的多巴胺,于是老鼠掉入了这个“快感陷阱”。
“老师,那是只小白鼠,人的控制力肯定比它强得多。”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言,得到了不少响应。
“同学们,别嘲笑老鼠,其实我们人也高明不了多少。请继续听——”美国杜兰大学召集了一批人作为受试者,在大脑中植入电极,交给他们一个控制盒,让他们刺激自己这个“快乐中心”,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刺激的频率,结果他们平均每分钟会电击自己 40 次。休息的时候,研究人员给他们端来了食物,这些受试者虽然承认自己已经很饿了,但仍然不愿意停下电击去进食。在实验者提出终止这个实验时,有一个受试者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另外一个受试者在电流切断后仍然按了200多下按钮,直到实验者要求他停下来为止。
这时,教室里极其安静,有的瞪大了眼睛,有的在静静思考,有的低头回味,显然,故事触动了学生,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深层的认知。短暂安静后,学生之间交流热烈起来:“短视频总给人一种快乐感、愉悦感,令我们难以摆脱。”“看短视频的快感会让人的控制力变弱,精神还恍惚。”“我觉得屏幕背后总有人一样,你喜欢看什么,他就给你显示什么。”“短视频能让人忘记了烦恼,但也耽误了作业,人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快乐。”
我乘势而进,与学生一道总结“上瘾”原因及危害,并延伸一些健康使用手机的方法。“一部手机,可以让你在短时间享受到快乐,但这种能立马满足你快乐的方式,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毁了你。在汹涌的多巴胺面前,人的智商和意志力就像雪狮子入火,瞬间融化。”最后我说:“在多巴胺的海洋中,我们要做舵手,而非那只可怜的疯狂老鼠。”学生们在若有所思中点头称是。
学生成长需要明理。在实践中,我们会苦恼地发现,喋喋不休地讲道理,效果并不好。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没有用的教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感受来认知的,并不是按成人的道理去做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开始直截了当地对没有结成对子的学生安德烈卡讲道理,但发现说教没有多大效果。他又换了一种方法,讲一个“菊花和葱头”的民间童话故事,让平时自以为是而妄自尊大的安德烈卡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人不论美丑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千万不能自恃聪明,看不起别人。你看不起别 人,别 人也就 看不起你。”学生多喜欢听故事而不愿被说教,故事“介入”是一个讲道理的不错方式。
班主任如何讲好故事?一方面,要自然切入。班主任了解学生,熟悉班情,敏锐发现学生“最近发展区”,找到讲故事的自然切入点,同时要像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尽可能地隐藏教育意图,不让学生觉得在“被教育”。另一 方面,要把故 事讲生动。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一波三折的情节等,既讲“发生了什么”,还讲“怎么发生的”,以及“结果怎么样”,在故事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唤醒学生。 再一方 面,要 贴近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交流,给予体验机会,一边讲一边结合故事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我问学生:“为什么要防范沉迷网络短视频?”回答争先恐后,或曰容易造成近视,或曰影响注意力,或曰“上瘾”,答案不一而足,学生对其危害性有一定认识。我再问:“你知道为什么刷短视频会上瘾吗?”应者似乎寥寥。
“这里讲个科学实验故事,等大家听完后,一定会有新的认识。”一听说讲故事,学生们很期待。“故事主角是‘一只疯狂的老鼠’。”——欧洲的一个生物实验室里,一只老鼠被连上了一个电极,每当它按下按钮,就有微小的电流刺激它的大脑,但老鼠被电后不仅没有躲开,反而越来越兴奋。12 个小时疯狂按了 7000 多次按钮,最后力竭而亡。原来,电极刺激了大脑区域的快感中枢,会产生让人兴奋的多巴胺,于是老鼠掉入了这个“快感陷阱”。
“老师,那是只小白鼠,人的控制力肯定比它强得多。”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言,得到了不少响应。
“同学们,别嘲笑老鼠,其实我们人也高明不了多少。请继续听——”美国杜兰大学召集了一批人作为受试者,在大脑中植入电极,交给他们一个控制盒,让他们刺激自己这个“快乐中心”,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刺激的频率,结果他们平均每分钟会电击自己 40 次。休息的时候,研究人员给他们端来了食物,这些受试者虽然承认自己已经很饿了,但仍然不愿意停下电击去进食。在实验者提出终止这个实验时,有一个受试者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另外一个受试者在电流切断后仍然按了200多下按钮,直到实验者要求他停下来为止。
这时,教室里极其安静,有的瞪大了眼睛,有的在静静思考,有的低头回味,显然,故事触动了学生,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深层的认知。短暂安静后,学生之间交流热烈起来:“短视频总给人一种快乐感、愉悦感,令我们难以摆脱。”“看短视频的快感会让人的控制力变弱,精神还恍惚。”“我觉得屏幕背后总有人一样,你喜欢看什么,他就给你显示什么。”“短视频能让人忘记了烦恼,但也耽误了作业,人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快乐。”
我乘势而进,与学生一道总结“上瘾”原因及危害,并延伸一些健康使用手机的方法。“一部手机,可以让你在短时间享受到快乐,但这种能立马满足你快乐的方式,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毁了你。在汹涌的多巴胺面前,人的智商和意志力就像雪狮子入火,瞬间融化。”最后我说:“在多巴胺的海洋中,我们要做舵手,而非那只可怜的疯狂老鼠。”学生们在若有所思中点头称是。
学生成长需要明理。在实践中,我们会苦恼地发现,喋喋不休地讲道理,效果并不好。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没有用的教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感受来认知的,并不是按成人的道理去做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开始直截了当地对没有结成对子的学生安德烈卡讲道理,但发现说教没有多大效果。他又换了一种方法,讲一个“菊花和葱头”的民间童话故事,让平时自以为是而妄自尊大的安德烈卡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人不论美丑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千万不能自恃聪明,看不起别人。你看不起别 人,别 人也就 看不起你。”学生多喜欢听故事而不愿被说教,故事“介入”是一个讲道理的不错方式。
班主任如何讲好故事?一方面,要自然切入。班主任了解学生,熟悉班情,敏锐发现学生“最近发展区”,找到讲故事的自然切入点,同时要像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尽可能地隐藏教育意图,不让学生觉得在“被教育”。另一 方面,要把故 事讲生动。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一波三折的情节等,既讲“发生了什么”,还讲“怎么发生的”,以及“结果怎么样”,在故事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唤醒学生。 再一方 面,要 贴近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交流,给予体验机会,一边讲一边结合故事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