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从我拜师带徒看“师徒结对”
□武宏伟
文章字数:
  任何人的专业成长道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取都不可能是无师自通的。直接面对面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师傅——中国古代对老师的通称;间接学习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受人启发也可以称之为师傅。教师的拜师学艺通常指前者,而通常起决定作用的往往又是后者。所谓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即道出了教师个人学习修炼的重要作用。
  1981年,我师范毕业后在一所比较偏僻的农村中学教语文。
  对我教学影响比较大的间接师傅是1987年左右在全国推行“八环节六课型”的黎世法老师。后来随着学识、阅历等的不断变化,才逐渐知道一个师傅所教的一种方法不是万能的,只有博采众长,因材施法才是最高的境界。
  现在想来,假如那个时候我能有“高人”引领一下,或指点一下,及早懂得一些教书育人的道理,也许,我会成长得更快一些。
  “师徒结对”绝大多数是学校开展的活动,是领导所点的“鸳鸯”,自发组成的“师徒”很少。这种活动徒有虚名的多,名副其实的少。1993年左右,我已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还教初三作文课。这时,市里开展“希望工程”活动,我被上级教学研究部门聘为首届“希望工程”导师。下聘书的那天,市里还在大会堂隆重举行了拜师仪式,让徒弟给师傅戴大红花。现在看来,我这个师傅是不称职的,由于当时的水平和现在比起来更有限,所以教给徒弟终身受用的东西甚少。也许我是校长的缘故,或由于我那个徒弟是农村里的苦孩子……总之,他学得很认真、很刻苦——主要是自我学习实践,所以成长的很快,后来也成了校长。
  四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我带了一批又一批的徒弟,现在,我仍然带徒弟。尤其是近几年,我搞区、市、省乃至国家级的科研课题,总是吸收一些年轻人来一同参与,并希望以此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效果还不错。
  教徒弟和教学生一样,都应注意几点:
  第一,教做人比教做事重要。现在社会功利、浮躁得很,要教导年轻人戒懒为勤——勤于学习,善于积累;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勤于实践,勇于吃苦;勤于钻研,精于本职。戒骄为实——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正视自己,脚踏实地地去做事,加强自我修养,谦虚谨慎。戒躁为稳——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保得住操守。戒势利为实力——“出淤泥而不染”,刻苦练就高尚的师德和业务本领。戒忌妒为奋斗——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发现自己的特长,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锲而不舍地去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循环往复,就一定会闯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第二,教方法比教知识重要。如何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才能扎实有效,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等一系列教学流程的基本工作方法要使他们先知道,掌握了基础的东西之后,再研究如何提高。必须讲究获取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如果不能以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使是那些经过选择的知识和技能,也无助于年轻教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仍然适合于师傅带徒弟,只有当徒弟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式之后,他们才能自立自强。
  第三,严师出高徒。“严”是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它凭借的是师傅自己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精神,它强调的是师傅自身的智力、功底、修养、水平、品德等方面的总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实践和示范。只有师傅的内功与徒弟的教学活动相结合,才能外化为徒弟的显著进步。“严”要讲究方法,因材施教。
  从我拜师学艺所获取的经验和教训中,我认为,作为徒弟而言,如果懂得了上述师傅带徒弟的道理,就应该知道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成为好徒弟——要尊重师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一颗积极进取的上进心,虚心好学,尤其是善于自我学习和钻研;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尚的理想和追求,并能够持之以恒地刻苦努力,锲而不舍,百折不挠……
  从师徒的双方角度看,师徒要平等对话,相互学习和帮助,相互理解和促动,教学相长。只有这样,师徒结对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但是,目前有些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还停留在“师徒结对”的形式上,很少有如师傅的评聘资格、师徒结对的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评价机制和劳动报酬等内容上的研究和实效性的举措。由此看来,完善“师徒结对”机制,使其扎实有效地开展才是当务之急。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