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何时“每天一节体育课”可以成为现实
□叶金福
文章字数: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王旭表示:对于青少年而言,更要重视体育健康教育,建议中小学校能够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
  众所周知,加强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能,对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但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学生不能保证每天两小时的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致使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总是一次次地保证在“文件中”。
  为何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总是一次次地保证在“文件中”呢?笔者以为,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学校“重智轻体”使然。学校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不是把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就是让学生整天“陷”在题海中,哪有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进行体育活动呢?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周两节上了课程表的体育课也难以保证,往往都被语数英等所谓的主科老师“瓜分”了。其二,学生沉湎于“电子产品”使然。一些学生除了学业负担繁重,要完成大量的课内外作业之外,课余时间深陷手机游戏当中,根本不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背景下,此次全国人大代表王旭建议中小学校能够“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这无疑是两会的一个“好声音”,期待这个好建议、好声音能够成为一种现实。
  “好建议”需要“重 落实”。笔者以为,要让“每天一节体育课”真正成为一种现实,还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发力。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发力。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发文件”“出举措”,更要“重落实”,确保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学校要发力。学校不能“唯分数”而“重智轻体”,更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代价,片面追求升学率;应通过开齐开足体育课、大课间等方式,确保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学校应严禁学生带手机入学校,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保证孩子的体育活动时间,又保证孩子的体质健康。
  “每天一节体育课”应该成为更多学校的标配,在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强化体育运动场馆的设施供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确保体育课既有数量,又有质量,让体育课成为青少年成长餐桌上的“硬菜”,更好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如此,不仅是学生之幸,更是教育之幸。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