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需双管齐下
□魏 芳
文章字数:
  “保障师生课间十分钟休息权益,加强教育生态优化,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党委书记李静向本次全国人大会议提出的建议。李静代表表示,家长和社会要相信学校、相信老师,因为学校和老师一直把学生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建议给学校办学减压松绑。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一项调查,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小学最为突出。可见,在各地各中小学校里,“课间十分钟”形同虚设已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众所周知,学校设立“课间十分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紧张、疲劳的课堂上课之后有一个“缓冲期”,通过这短短的十分钟时间,既可以上个厕所、喝口凉白开,又可以在教室外活动 一下筋骨,放松一下眼睛,这既利于消除紧张、疲劳症状,又利于提高下一节课的学习效率。可以说,设立“课间十分钟”是很有科学依据的。
  再加上2021年5月教育部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八条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这说明,约束“课间十分钟”也是一种违法违规行为。
  但不知从何时起,孩子的“课间十分钟”竟被没收了。有班主任老师明确规定课间十分钟除了上厕所之外,学生不得去操场、不得在走廊里喧哗、追逐、吵闹;有的老师不但不准学生“课间十分钟”离开教室,还不准离开座位,逼迫学生待在座位上看书、做作业;更有甚者,干脆把“课间十分钟”当成了教学时间。
  孩子的“课间十分钟”为何会被没收了呢?原因不外乎两个:其一,安全使然。学生在校的安全始终是学校领导和老师最担心的“头等大事”。由于学生年纪小,又好动,加之是非辨别能力较弱,万一在课间出了安全问题,一来怕家长“无理取闹”,二来怕影响学校“声誉”。因而,很多学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课间十分钟”给没收了。其二,“质量”使然。现如今,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领导,依然视“质量”为生命线,几乎天天在大会小会上把教学质量挂在嘴边,因而老师迫于教学质量的压力,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压学生、逼学生,因而挤占学生课间时间便成了一种常态。
  因此,笔者 以为,要把“课间十分钟”真正还给学生,还需双管齐下。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正视“安全观”和“质量观”。学生的安全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为了“不出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以牺牲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来确保。同时,教学质量固然重要,但不能靠挤占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来提高教学质量,而应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学校应有学生视角,“课间十分钟”是学生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校领导也好,老师也罢,都无权剥夺。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和老师,应多些学生视角,切实为学生的健康着想,为学生的权利着想,把“课间十分钟”完完全全地还给学生。这才是学校对待“课间十分钟”的正确方式。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这不仅是家长的呼吁,更是学生的期盼。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