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书如其人”——书法艺术表现的本质
□天津美术学院 郭一蓉
文章字数:
  关于“书如其人”,可谓是从古至今人们对书法表现谈论最多的话题。虽然书法史上对一些重要人物及其作品的评价并非完全相同,但经过长久的鉴赏与分析后,终会达成大体一致的看法。刘熙载曾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意思是人所积累的学识、才能、志向等,都与本人性情和人生阅历相关。我们或许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书家的心境与情感,但不能得知其经历,甚至对个人的了解也微乎其微,这些都是影响我们赏析作品的因素。但作品就能体现人的脾气秉性及个人想法吗?我认为不完全如此。
  苏轼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为书”的观点,进一步深化便是“书如其人”的提出。关于“书如其人”的看法,又分成两种派别:唯心和唯物。唯心主义受宋明理学影响,“理”即自然。但张怀瓘认为文字的美是书家对外界客观存在事物进行表现的形式,有形体美和动态美,有书家认为一切客观存在事物的两种美才是书法创作唯一的源泉。但要想表达出其独特感受,人的主观影响也尤为重要,因此作品很大部分涵盖了书家主观能动之表达,风格特点与书家本人无太大关联。不过既然一个书家的作品可以被当时的人们广泛传播,且在其社会背景下产生了良好影响,那么备受推崇的不只是好的作品,人们应该是深层挖掘其人品及个人修养、阅历等优良品质后做出的选择。
  若书法作品的优劣高低与书家自身有关,那么范围也应缩小至已长期发展并形成个人风格的书家中,因为仍在研究书法学习的书写者们尚不存在风格与性情、阅历之关系层面。从创作一端来说会对作品产生影响,但大部分内容仍难以作细致区分。所谓的“人品”,大概分为三方面内容:品格、节操及精神生活所处的层次。精神生活所处的层次,具体指格调、精神生活的氛围等,与学识、性格等都有关,表现内涵上也融为一体。品格,主要指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如正直、谦和等,但这些细化的特点在作品中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节操”亦如此。由于对伦理观念的重视,人们总把“同流天地”的书法与“人品”相联系,不过有时“书品”与人品无法弥合,才不得不拆开二者。刘熙载也曾对“书如其人”的观点做了透辟的阐述:“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其明确地表达了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可以是别人的精神特征,这是与“书如其人”相对立的命题,说明书法并不总“如其人”的。
  因此,书法艺术的本质是否“如其人”,我依然保持中立。古代帝王书法家中,唐太宗的作品可谓出类拔萃,其作品的风格在朱长文的卷评中写道:“翰墨所挥,遒劲妍逸……妙之最也。”他将骨力和形势间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其作品是在研习王羲之等人的风格的同时,也涉及书法理论,再结合自身感受与认知,变得风神翩翩又富有新意,这也与当时繁荣发展、政局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书”之神采,深受社会与个人经历影响。纵观书法发展史,每当儒学占据思想文化领域的支配地位时,“中和”便成为书法审美的主流形态,同时对这种审美观念的强调,要求书家“克己之私”,从而达到“雅”的境界。
  对于“书如其人”的观点,最早是指文化修养对书家艺术境界高低的制约作用。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点画等方面,将书家所思所想阐述得较为深刻。一件书法作品不仅呈现给我们视觉冲击或鲜明的特点,在欣赏时更应该思考作品背后发生的故事,与书家经历和性情、理念等都有一定关联。因此“书如其人”的说法,若是用片面的眼光看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纵观作品的产生过程,有很多我们不曾知道的影响因素,它们或多或少促成了作品的形成。那么书法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应该是带给我们视觉感受的同时,结合自身产生一些想法,再加上对书家经历和背景各方面的了解,让我们感受不同的意义。总之,书法之路与学习做人密切相关,正所谓“人书俱老”,在知识拓展与人生阅历丰富之时,不断为作品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促使我们创作出更好的书法作品。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