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让教师从“非教学任务”中走出来
□廖卫芳
文章字数:
  前段时间,“中小学教师课外负累重”这一问题引发了讨论,不少自称中小学教师的网友称:除负责教学外,平时更多的时间、精力都用来应对不属于本职工作的任务,例如:统计学生户籍、统计参保情况、迎接检查搞卫生、动员家长打疫苗、代收家长人身意外保险费、催缴水费等。这说明,被各种各样“非教学任务”所烦、所困、所累的教师并不是少数。
  要知道,让教师过多承担“非教学任务”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首先,会挤压教学时间、侵占教师精力。其次,过于频繁的“非教学任务”会影响家校关系,不利于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再次,繁重的“非教学任务”也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并滋生新的形式主义。由此可见,让教师承担“非教学任务”弊大于利。
  其实,早在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而且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减负”措施。但由于这些“减负”措施往往停留于“文件中”,并没有真正有效落实,因而为教师“减负”往往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笔者以为,要遏制“非教学任务”进校园,切实为教师“减负”,还需多措并举、综合施治。
  首先,要完善学校“非教学任务”准入机制。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非教学任务“黑名单”,通过“黑名单”机制把“非教学任务”阻挡在校园大门之外;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教师承担的“非教学任务”进行全面清查,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
  其次,要细化教师减负清单内容。相关部门不妨通过细化教师减负清单内容,增强可操作性,明确教师工作职责范围和学校拒绝非教学事务干扰的权利和保障制度。
  其三,要建立健全投诉机制。相关部门可以设立投诉专线,增设网络投诉渠道,保障教师被摊派“非教学任务”时,可以有正规且畅通的渠道提出质疑和反对意见,切实为学校和教师维护正当权益撑腰。
  此外,还要将教师减负清单纳入各级督导、督查内容,定期对各级党政机关和学校落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相关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党政机关和学校要严肃问责。
  相信只要多措并举,综合施治,就一定能有效遏制“非教学任务”进校园,让更多的教师从繁重的“非教学任务”中走出来,切实为广大教师“减负”,从而让教师专注于教育教学,回归到教书育人的主业上来。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