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教育更接地气
文章字数:
□张 兵 姜本霞
城区学校土地有限,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仅有一百多平米,分到每个班级就只有一畦地。地里的每一株植物都充盈着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会带给学生们愉悦的生命体验。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与农作物亲近,学会劳动、提高动手能力,作为小学班主任老师,我们开发了班本劳动课程《小种子变形记》,让学生亲历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成长的过程,让学生们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体会生命的奇妙。
家长课堂,播种希望
新学期伊始,我们邀请学生靳志强的妈妈,一位园艺师走进课堂为孩子们讲授种植知识。她给学生们带来了含羞草和捕蝇草,让大家认识、触摸含羞草和捕蝇草,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随后,靳妈妈带领学生学习种生菜和油菜。她耐心地讲解如何种植:“先将种子浸泡至软,在花盆中挖一个深浅恰当的坑,浇透水,水全部渗进土壤中,油菜放三四粒种子,生菜均匀地撒一层,最后盖上一层薄土。”接着讲解如何管理:“油菜一周左右出芽,生菜十天左右出芽,出芽前每天浇水,保持土壤表面湿润,出苗后阳光充足,根据情况浇水。”学生亲历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成长的过程,全程参与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到丰收的劳作。
今年3月,我们开展了小种子科学种植观察记录。学生们首先选定在家种植的植物,然后通过网络、书本或长辈了解这种植物如何选种、种植方法、出苗时间、出苗后的管理、长成后的样子等。学生在家种植了黄豆、豌豆苗、大蒜、向日葵、奶油小白菜等,并将每一个步骤通过照片、文字或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学生在学校通过照片、实物、观察日记等,进行了展示交流。从一棵小苗成长为一棵好看并且能开花结果的植物,需要孩子、家长和老师倾注无数的心血。种植活动的常态性和实践性让课程实施成了最新鲜、最实际的体验活动。
教室窗台,探究神奇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对实践形态和实践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从单一走向融合,构建具有融合性的、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基于此,我们把教室窗台作为探究场,学生们每人在自己的小花盆种下一颗植物的种子,花盆统一都放到教室的几个窗台上,让学生们自己浇灌、养护。在浇灌、养护的过程中,他就有了责任感,会养成尽职、负责的美德。同时,每人都可仔细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植物,自己体会水分的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环境与植物之间有多大的关系等,从而收获知识。
跨学科融合,感受生长过程。我们将种植课程与写作课程融合,指导学生撰写种植日记,指导学生在不同阶段观察不同内容。发芽前,每天观察土壤的湿度,根据湿度确定浇水量,及时浇水。发芽后,每天课间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交流浇水间隔时间、浇水量等。记录幼苗的生长和自己的新发现,观察植株颜色的变化,探讨生菜如何间苗,交流生菜间苗的感受。课堂交流每日发现,浇水、管理方法,写观察日记。油菜或生菜长成后,观察、触摸、闻嗅感受蔬菜的形状、质地、味道,探究采摘时间,研究如何制作成美食。学生们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探索植物生长的秘密,观察其生长的过程,享受收获的喜悦。
多元评价,激发劳动兴趣。劳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对劳动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室窗台上的展示让学生们自评、互评相结合,老师把学生们的种植成果拍照传至家长群,家长就可参与评价。
种植拓展,劳动实践
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开展体验性、技能性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开启有意义的劳动实践研学课程,探寻农作物的栽种历史、认识劳动工具、尝试收割快乐、将收获的农作物制作成食物等,提升了劳动意识与能力。学生从农场里体验了不一样的劳动生活,认识了劳动工具,尝试到收割的快乐。镰刀、耙子、锄头、铁锹、扁担、独轮车等,都让同学们耳目一新,“这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这个车只有一个轮子”“扁担挑重物不会断吗”一个个幼稚的问题在讲解员耐心地解释后,同学们豁然开朗。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劳动的幸福,在学生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学校将劳动教育各项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教育成长档案,将学生的劳动过程、劳动竞赛等情况写入档案,实施技能评价。依托“评+展+带”模式,评选“闻韶劳动之星”,实施综合性评价。“评”,即根据学生校内日常劳动表现和班级组织的技能竞赛素养测评,确定班级“劳动之星”;“展”,即班级展览竞赛活动或展评作品;“带”,即从班级劳动之星中选择能力突出的同学带领、指导其他同学共同参与劳动实践。
《小种子变形记》课程,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了植物生长的神奇,以自然化情,让劳动教育更接地气。
城区学校土地有限,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仅有一百多平米,分到每个班级就只有一畦地。地里的每一株植物都充盈着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会带给学生们愉悦的生命体验。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与农作物亲近,学会劳动、提高动手能力,作为小学班主任老师,我们开发了班本劳动课程《小种子变形记》,让学生亲历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成长的过程,让学生们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体会生命的奇妙。
家长课堂,播种希望
新学期伊始,我们邀请学生靳志强的妈妈,一位园艺师走进课堂为孩子们讲授种植知识。她给学生们带来了含羞草和捕蝇草,让大家认识、触摸含羞草和捕蝇草,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随后,靳妈妈带领学生学习种生菜和油菜。她耐心地讲解如何种植:“先将种子浸泡至软,在花盆中挖一个深浅恰当的坑,浇透水,水全部渗进土壤中,油菜放三四粒种子,生菜均匀地撒一层,最后盖上一层薄土。”接着讲解如何管理:“油菜一周左右出芽,生菜十天左右出芽,出芽前每天浇水,保持土壤表面湿润,出苗后阳光充足,根据情况浇水。”学生亲历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成长的过程,全程参与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到丰收的劳作。
今年3月,我们开展了小种子科学种植观察记录。学生们首先选定在家种植的植物,然后通过网络、书本或长辈了解这种植物如何选种、种植方法、出苗时间、出苗后的管理、长成后的样子等。学生在家种植了黄豆、豌豆苗、大蒜、向日葵、奶油小白菜等,并将每一个步骤通过照片、文字或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学生在学校通过照片、实物、观察日记等,进行了展示交流。从一棵小苗成长为一棵好看并且能开花结果的植物,需要孩子、家长和老师倾注无数的心血。种植活动的常态性和实践性让课程实施成了最新鲜、最实际的体验活动。
教室窗台,探究神奇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对实践形态和实践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从单一走向融合,构建具有融合性的、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基于此,我们把教室窗台作为探究场,学生们每人在自己的小花盆种下一颗植物的种子,花盆统一都放到教室的几个窗台上,让学生们自己浇灌、养护。在浇灌、养护的过程中,他就有了责任感,会养成尽职、负责的美德。同时,每人都可仔细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植物,自己体会水分的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环境与植物之间有多大的关系等,从而收获知识。
跨学科融合,感受生长过程。我们将种植课程与写作课程融合,指导学生撰写种植日记,指导学生在不同阶段观察不同内容。发芽前,每天观察土壤的湿度,根据湿度确定浇水量,及时浇水。发芽后,每天课间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交流浇水间隔时间、浇水量等。记录幼苗的生长和自己的新发现,观察植株颜色的变化,探讨生菜如何间苗,交流生菜间苗的感受。课堂交流每日发现,浇水、管理方法,写观察日记。油菜或生菜长成后,观察、触摸、闻嗅感受蔬菜的形状、质地、味道,探究采摘时间,研究如何制作成美食。学生们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探索植物生长的秘密,观察其生长的过程,享受收获的喜悦。
多元评价,激发劳动兴趣。劳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对劳动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室窗台上的展示让学生们自评、互评相结合,老师把学生们的种植成果拍照传至家长群,家长就可参与评价。
种植拓展,劳动实践
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开展体验性、技能性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开启有意义的劳动实践研学课程,探寻农作物的栽种历史、认识劳动工具、尝试收割快乐、将收获的农作物制作成食物等,提升了劳动意识与能力。学生从农场里体验了不一样的劳动生活,认识了劳动工具,尝试到收割的快乐。镰刀、耙子、锄头、铁锹、扁担、独轮车等,都让同学们耳目一新,“这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这个车只有一个轮子”“扁担挑重物不会断吗”一个个幼稚的问题在讲解员耐心地解释后,同学们豁然开朗。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劳动的幸福,在学生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学校将劳动教育各项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教育成长档案,将学生的劳动过程、劳动竞赛等情况写入档案,实施技能评价。依托“评+展+带”模式,评选“闻韶劳动之星”,实施综合性评价。“评”,即根据学生校内日常劳动表现和班级组织的技能竞赛素养测评,确定班级“劳动之星”;“展”,即班级展览竞赛活动或展评作品;“带”,即从班级劳动之星中选择能力突出的同学带领、指导其他同学共同参与劳动实践。
《小种子变形记》课程,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了植物生长的神奇,以自然化情,让劳动教育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