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朱自清学写修辞
文章字数: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修辞好比穿衣服。人体有高矮肥瘦,衣服要称身;季节有春夏秋冬,衣服要当令;男女老少,衣服的材料、花色不尽相同。总之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修辞之于语言,犹如华美的服饰之于人。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语言也需要修辞来修饰。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对比等。比喻、拟人可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可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对比可使事物的特点更鲜明、突出。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但大多数同学的习作往往“质”有余而“文”不足,语言表达平平淡淡。在这里,我们不妨跟着朱自清先生学用修辞。下面,我就以朱自清先生《匆匆》一文中最常见的比喻、拟人、排比三种修辞手法,说说它们的用法和注意要点。
贴切比喻,形神兼备
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比方另一个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手法。它能让人容易理解,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还能引发联想与想象。难怪著名作家秦牧会说:“精彩的比喻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比喻用得好,语言便活泼生动、清新明快。
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将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将“时间的流”比作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如此渺小,消逝得如此之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既给人强烈的形象感,又传递出作者内心的无奈愁绪与珍惜时间的心态。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本就十分渺小,“针尖上的一滴水”与“大海”这两个喻体,恰恰把这种差距形容得淋漓尽致。但正因为生命渺小,才更应珍惜,否则稍一轻忽,便会消失在无垠的时间长流里,渺无踪影。随后,作者还进一步将自己生命的流逝与大自然时间的流转作了更具体的对比。
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这里以“被微风吹散的轻烟”和“被初阳蒸融的薄雾”,譬喻自己“过去的日子”。把日子的逝去比作轻烟消散、薄雾蒸融,既化抽象为形象,又暗含“我在逝去的岁月里未曾留下痕迹”的怅惘。作者就这样把时间的流逝写得有形有色、可感可知,十分生动。
巧妙拟人,活灵活现
拟人是把事物人性化,让原本没有生命的物体拥有人类的情感、动作与形象的修辞方式。它能生动、形象、亲切地传递作者对事物的情感与想要表达的思想,还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表达喜怒爱憎;也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让人对描写的事物产生深刻印象,共情作者的强烈情感。拟人用得好,笔下的事物便活灵活现、独具一格。
《匆匆》中有这样的经典语句:“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脚”与“挪移”的人类特征,把时间流动的过程写得具体可感。原本抽象的时光,因这一拟人变得有了灵性与动态,仿佛一个性格活泼、步履轻捷的人。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这一描写,让时间这个空灵的对象变得新鲜活脱,使无情之物充满了人情味儿。这个人格化的太阳,实则是作者心灵的“共鸣者”,作者借助它,抒发了在特定心境下对时光流逝的遗憾与怅惘,也深化了文章开篇营造的“时光匆匆”意境。
完美排比,气势如虹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因此,排比必须包含三个及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且其中要有部分字词重复(或句式一致)。排比的形式多样,它能集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便于叙事、长于抒情,为文章增添文采,是打造语言亮点的重要手段。排比用得好,便能让文字气势如虹、震人心魄。
《匆匆》开篇便用了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通过“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这三个生活中常见的细节,组成排比句式,既引出“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核心观点,又将寻常的“时光流逝”写得生动感人。整句话节奏鲜明、文采斐然,读来如品饴糖,余味悠长。
文中还有一处经典排比:“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选取“洗手”“吃饭”“默默”三个日常场景,用“日子从……过去”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目的就是让读者体会到时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我们不知不觉间便飞快流逝。这些场景如此寻常,寻常到人们常会忽略甚至淡忘,而排比的运用恰恰放大了这种“寻常中的不寻常”,让人猛然醒悟时光匆匆。
总而言之,巧妙灵活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让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绚丽多姿,让文中的形象活灵活现。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修辞之于语言,犹如华美的服饰之于人。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语言也需要修辞来修饰。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对比等。比喻、拟人可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可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对比可使事物的特点更鲜明、突出。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但大多数同学的习作往往“质”有余而“文”不足,语言表达平平淡淡。在这里,我们不妨跟着朱自清先生学用修辞。下面,我就以朱自清先生《匆匆》一文中最常见的比喻、拟人、排比三种修辞手法,说说它们的用法和注意要点。
贴切比喻,形神兼备
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比方另一个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手法。它能让人容易理解,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还能引发联想与想象。难怪著名作家秦牧会说:“精彩的比喻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比喻用得好,语言便活泼生动、清新明快。
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将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将“时间的流”比作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如此渺小,消逝得如此之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既给人强烈的形象感,又传递出作者内心的无奈愁绪与珍惜时间的心态。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本就十分渺小,“针尖上的一滴水”与“大海”这两个喻体,恰恰把这种差距形容得淋漓尽致。但正因为生命渺小,才更应珍惜,否则稍一轻忽,便会消失在无垠的时间长流里,渺无踪影。随后,作者还进一步将自己生命的流逝与大自然时间的流转作了更具体的对比。
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这里以“被微风吹散的轻烟”和“被初阳蒸融的薄雾”,譬喻自己“过去的日子”。把日子的逝去比作轻烟消散、薄雾蒸融,既化抽象为形象,又暗含“我在逝去的岁月里未曾留下痕迹”的怅惘。作者就这样把时间的流逝写得有形有色、可感可知,十分生动。
巧妙拟人,活灵活现
拟人是把事物人性化,让原本没有生命的物体拥有人类的情感、动作与形象的修辞方式。它能生动、形象、亲切地传递作者对事物的情感与想要表达的思想,还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表达喜怒爱憎;也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让人对描写的事物产生深刻印象,共情作者的强烈情感。拟人用得好,笔下的事物便活灵活现、独具一格。
《匆匆》中有这样的经典语句:“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脚”与“挪移”的人类特征,把时间流动的过程写得具体可感。原本抽象的时光,因这一拟人变得有了灵性与动态,仿佛一个性格活泼、步履轻捷的人。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这一描写,让时间这个空灵的对象变得新鲜活脱,使无情之物充满了人情味儿。这个人格化的太阳,实则是作者心灵的“共鸣者”,作者借助它,抒发了在特定心境下对时光流逝的遗憾与怅惘,也深化了文章开篇营造的“时光匆匆”意境。
完美排比,气势如虹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因此,排比必须包含三个及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且其中要有部分字词重复(或句式一致)。排比的形式多样,它能集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便于叙事、长于抒情,为文章增添文采,是打造语言亮点的重要手段。排比用得好,便能让文字气势如虹、震人心魄。
《匆匆》开篇便用了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通过“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这三个生活中常见的细节,组成排比句式,既引出“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核心观点,又将寻常的“时光流逝”写得生动感人。整句话节奏鲜明、文采斐然,读来如品饴糖,余味悠长。
文中还有一处经典排比:“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选取“洗手”“吃饭”“默默”三个日常场景,用“日子从……过去”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目的就是让读者体会到时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我们不知不觉间便飞快流逝。这些场景如此寻常,寻常到人们常会忽略甚至淡忘,而排比的运用恰恰放大了这种“寻常中的不寻常”,让人猛然醒悟时光匆匆。
总而言之,巧妙灵活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让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绚丽多姿,让文中的形象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