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在赋能教师专业成长上发力
□岳晓丽 孙洪艳
文章字数:
  教育在强国建设中居于先导地位,对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对科技发展的引领功能越来越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这一背景下,推动教育家精神的弘扬与传承,赋能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我们要建设的,不仅是一支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更是一支具有高尚师德、先进理念、扎实学识和卓越能力的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育家精神不仅指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卓越成就,更凝练为一种深沉的教育情怀、坚定的使命意识、科学的育人理念和持续的创新勇气。它既是对“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传统师道的回归,更是对新时代“大先生”的呼唤。弘扬教育家精神,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倡导和典型宣传的层面,更应在制度设计、资源投入、环境营造等方面系统推进,真正实现从理念到行动、从个体到群体的全面转化。而这一切,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成为其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更是教育质量的根基。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授课能力,更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发展的综合素养体系。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教育大会纷纷强调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正反映出各地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共识。这一共识背后,更需要明确“专业能力”的核心内涵,找准赋能发力点,实现精准培育。
  教师的专业能力首先体现为宽厚的知识结构与扎实的学科素养。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本体性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和实践性知识。
  在知识更新加速的今天,教师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及时追踪学科前沿,理解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与文化价值。各地常见的学科教研活动虽有一定作用,但往往存在碎片化、表面化的问题。
  未来应推动教研机制转型,构建以解决真实教学问题为导向、基于证据的深度教研模式,建立跨校、跨区域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课例研究、课题合作等形式,实现知识共享与能力共生。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外显部分。它包括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及反馈的全流程能力。一堂好课,不仅在于教师讲得清楚,更在于能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差异的关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等,都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艺。这方面,亟须改变传统的“讲授主导”模式,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积极应用项目化学习、探究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学校应鼓励教师大胆尝试、积极反思,并通过微格教学、课堂观察、案例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实战能力。
  育人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中更深层的部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不能仅做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陪伴者和激励者。这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心理洞察能力、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价值观引导能力。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与潜能,尊重其个性,激发其内在动力;要能够构建民主、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育人使命。这方面,除了专项培训,更需要在真实教育情境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导师制、班主任工作、家校协同等途径反复锤炼。
  专业发展能力与职业伦理是教师可持续成长的内在保障。一名具有教育家潜质的教师,必然具备较强的自我反思意识、职业规划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不断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求改进;能够结合教育发展趋势规划自己的专业路径;能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以科研带动教学创新。
  同时,崇高的职业伦理与坚定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克服职业倦怠、追求卓越的根本动力。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六方面职业道德规范,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行为底线和价值追求。
  围绕以上能力维度,赋能教师专业成长需打出“组合拳”,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
  一要构建以师德建设为根本的教师发展体系。师德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所在。要将师德涵养贯穿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发展全过程,通过典型宣传、制度约束、文化浸润等多种方式,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强化教师的身份认同与使命意识,使其真正理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深刻内涵。在评价机制中突出师德首要地位,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二要创新以学科素养与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培训机制。改变传统灌输式、报告式的培训方式,构建基于实践、聚焦问题、突出参与的研训一体新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开发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支持教师自主选学、泛在学习。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研修、学术会议、跨校交流等方式,为优秀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提供资源。尤其要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建立系统化的mentorship(师徒结对)指导制度,帮助其顺利度过职业适应期。
  三要营造以创新精神为导向的学校组织文化。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决策参与权,支持教师开展教学实验与教育研究,宽容探索中的挫折与失败。积极推动跨学科教研与合作,打破学科壁垒,鼓励教师整合知识、创新课程。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减少简单量化评比,更加关注教师的进步幅度、创新实践与学生实际获得。通过制度设计释放教师的创造活力,使学校成为教育创新的策源地。
  四要完善以持续支持为保障的资源投入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与政策倾斜,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将培训成效与职称评定、岗位晋升合理挂钩。鼓励高校、教研机构与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理论实践双向滋养。社会层面应进一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让更多优秀人才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系统而又个性化的过程。它既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与推动,更依赖教师自身的内在觉醒与持久努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激发每一位教师追求卓越的专业自觉,唤醒其成长的内生动力,引导其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反思、勇于突破、不断超越。
  最终,我们期望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文化营造与实践推动,培育出大批具备教育家潜质的新时代教师。他们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更具备开阔的教育视野、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坚定的育人信念;他们既能脚踏实地深耕教学,又能仰望星空与时俱进;他们将在各自的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汇聚成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久久为功,代代相继。只有当每一位教师真正实现专业意义上的自觉成长,教育家精神才能得以真正弘扬,教育强国建设才具有最坚实的人才根基。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