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体学生成为“光盘行动”的自觉践行者
文章字数:
□张建国
一所学校为了让教师们强化对学生的用餐管理,着力将“光盘行动”落细落实落好,在全校教师会议上展出了两组学生用餐照片。在第一组照片中,学生们用餐时井然有序,最后将盘子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在第二组照片中,学生们有的东张西望,极个别学生还站了起来,好像在与其他同学说着什么。就餐结束后,他们面前的餐盘中,仍有部分未达到“光盘”要求。
通过这两组“学生用餐照片”,我们很容易明白该校学生用餐管理负责人的良苦用心,还可以解读出其他诸多内容,如对学生用餐管理,重视与不重视就是不一样;要讲究方式方法,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吃力不讨好”;“光盘行动”执行得好的班级,肯定有不少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的成功经验;“光盘行动”执行得还不够理想的班级,一定还存在管理不够到位、举措不够扎实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立即行动、迅速整改,尽最大的努力缩小与优秀班级之间的差距,等等。
自2013年全国掀起了“光盘行动”的热潮以来,各地各级各类学校更是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纷纷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让“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等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和成长。应该说,“光盘行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不可否认,由于思想认识、方式方法以及采取举措等方面的差异,“光盘行动”的效果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作为带领学生用餐、负责相关管理的一线教师,可以在这样几个方面见真章、出实招,引领全体学生都能够成为“光盘行动”的行动者。
一是教师吃完后要敢于“亮盘子”。所谓“亮盘子”,就是教师将盘子里的饭菜全部吃干净后,要敢于将“光盘”展示给学生看。我在带领学生用餐的相当长时间内,就养成了“亮盘子”的习惯。每次以较快的速度吃完饭菜后,我发现仍有少数学生盘子里有饭菜,就端起盘子在学生之间来回行走。看到学生盘子里也光光的,我会对他们竖起大拇指。发现有学生没有吃完,我就将“光盘”递过去让他们看一下。学生看到了,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连忙吃起来。如果看到学生面露难色,我就会弯下腰来听一下原因。如果学生因为身体不适无法“光盘”,我就轻声地宽慰他们不用担心和着急,也请旁边的学生予以体谅。事实证明,“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干出样子”,教师敢于、勤于“亮盘子”,能够顺利地促进、引领学生乐于参与“光盘行动”,效果确实不错。
二是要倡导学生吃完后“比盘子”。我在带领学生用餐初期,班上总是有些学生比较调皮,要么借口不喜欢吃,要么说是再吃就难受,餐盘里总要剩下一些饭和菜。有些学生似乎形成了攀比心理,好像饭菜剩得多就表明自己是小绅士或小淑女。为了让这种苗头不再扩大和蔓延,我提议学生们吃完后“比盘子”,看看哪些用餐小组能将盘子里的饭菜全部吃光。刚开始建议学生“比盘子”的时候,教师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期待,因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可以先要求班干部“比盘子”,再进行用餐小组“比盘子”;可以每天评选出“光盘”人数排在前列的小组,公示“光盘”到位的学生名单。在“比盘子”的过程中,学生不得站起来,也不要动嘴说,更不必将盘子端起来,只要眼睛看看就可以了。带领学生用餐的教师要用较快的速度巡察各小组“比盘子”情况,并随时用手机拍摄记录,作为评比“光盘行动”先进小组和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
三是师生回到教室后要“晒盘子”。这里所说的“晒盘子”,指的是在教室里组织学生观看教师巡察用餐情况时所拍摄的照片,并适时提示点拨。要重点展示“光盘”,热情表扬当日“光盘行动”的行动者。也要展示那些剩有饭菜的盘子,只指出存在的现象,不点相应学生的姓名,友情提醒相关学生今后注意一下即可。还可以每天请几名学生用一两句话谈谈感受,说说建议。每周结束时,要根据每天“光盘”情况的统计数据,评出“光盘行动”优秀小组、先进个人等。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少数学生因为身体不舒服或对某种食物有过敏反应而出现的未能“光盘”现象,教师要在确保呵护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向学生们做好解释工作,让这少数学生不至于因为“晒盘子”而增加心理负担,也让其他学生对具有实际困难的同学表示理解、予以体谅,更让全体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组织“晒盘子”活动、评选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的公平、公正。
也许在初始阶段,“亮盘子”“比盘子”“晒盘子”等显得有些耗时费力,但简单易行,实践证明有效。只要我们用心做、坚持做,学生就能够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铭刻于心,容易形成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习惯和品质,真正成为“光盘行动”的自觉行动者。诚如是,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所学校为了让教师们强化对学生的用餐管理,着力将“光盘行动”落细落实落好,在全校教师会议上展出了两组学生用餐照片。在第一组照片中,学生们用餐时井然有序,最后将盘子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在第二组照片中,学生们有的东张西望,极个别学生还站了起来,好像在与其他同学说着什么。就餐结束后,他们面前的餐盘中,仍有部分未达到“光盘”要求。
通过这两组“学生用餐照片”,我们很容易明白该校学生用餐管理负责人的良苦用心,还可以解读出其他诸多内容,如对学生用餐管理,重视与不重视就是不一样;要讲究方式方法,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吃力不讨好”;“光盘行动”执行得好的班级,肯定有不少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的成功经验;“光盘行动”执行得还不够理想的班级,一定还存在管理不够到位、举措不够扎实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立即行动、迅速整改,尽最大的努力缩小与优秀班级之间的差距,等等。
自2013年全国掀起了“光盘行动”的热潮以来,各地各级各类学校更是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纷纷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让“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等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和成长。应该说,“光盘行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不可否认,由于思想认识、方式方法以及采取举措等方面的差异,“光盘行动”的效果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作为带领学生用餐、负责相关管理的一线教师,可以在这样几个方面见真章、出实招,引领全体学生都能够成为“光盘行动”的行动者。
一是教师吃完后要敢于“亮盘子”。所谓“亮盘子”,就是教师将盘子里的饭菜全部吃干净后,要敢于将“光盘”展示给学生看。我在带领学生用餐的相当长时间内,就养成了“亮盘子”的习惯。每次以较快的速度吃完饭菜后,我发现仍有少数学生盘子里有饭菜,就端起盘子在学生之间来回行走。看到学生盘子里也光光的,我会对他们竖起大拇指。发现有学生没有吃完,我就将“光盘”递过去让他们看一下。学生看到了,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连忙吃起来。如果看到学生面露难色,我就会弯下腰来听一下原因。如果学生因为身体不适无法“光盘”,我就轻声地宽慰他们不用担心和着急,也请旁边的学生予以体谅。事实证明,“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干出样子”,教师敢于、勤于“亮盘子”,能够顺利地促进、引领学生乐于参与“光盘行动”,效果确实不错。
二是要倡导学生吃完后“比盘子”。我在带领学生用餐初期,班上总是有些学生比较调皮,要么借口不喜欢吃,要么说是再吃就难受,餐盘里总要剩下一些饭和菜。有些学生似乎形成了攀比心理,好像饭菜剩得多就表明自己是小绅士或小淑女。为了让这种苗头不再扩大和蔓延,我提议学生们吃完后“比盘子”,看看哪些用餐小组能将盘子里的饭菜全部吃光。刚开始建议学生“比盘子”的时候,教师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期待,因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可以先要求班干部“比盘子”,再进行用餐小组“比盘子”;可以每天评选出“光盘”人数排在前列的小组,公示“光盘”到位的学生名单。在“比盘子”的过程中,学生不得站起来,也不要动嘴说,更不必将盘子端起来,只要眼睛看看就可以了。带领学生用餐的教师要用较快的速度巡察各小组“比盘子”情况,并随时用手机拍摄记录,作为评比“光盘行动”先进小组和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
三是师生回到教室后要“晒盘子”。这里所说的“晒盘子”,指的是在教室里组织学生观看教师巡察用餐情况时所拍摄的照片,并适时提示点拨。要重点展示“光盘”,热情表扬当日“光盘行动”的行动者。也要展示那些剩有饭菜的盘子,只指出存在的现象,不点相应学生的姓名,友情提醒相关学生今后注意一下即可。还可以每天请几名学生用一两句话谈谈感受,说说建议。每周结束时,要根据每天“光盘”情况的统计数据,评出“光盘行动”优秀小组、先进个人等。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少数学生因为身体不舒服或对某种食物有过敏反应而出现的未能“光盘”现象,教师要在确保呵护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向学生们做好解释工作,让这少数学生不至于因为“晒盘子”而增加心理负担,也让其他学生对具有实际困难的同学表示理解、予以体谅,更让全体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组织“晒盘子”活动、评选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的公平、公正。
也许在初始阶段,“亮盘子”“比盘子”“晒盘子”等显得有些耗时费力,但简单易行,实践证明有效。只要我们用心做、坚持做,学生就能够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铭刻于心,容易形成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习惯和品质,真正成为“光盘行动”的自觉行动者。诚如是,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