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我的自考记忆
□付增战
文章字数:
  整理书房,无意间翻到装有自学考试成绩合格单的信封,不由勾起了我对很多年前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学考试的记忆。
  我是2006年下半年开始参加自学考试的。那年夏天遇到一位朋友,正在省上某报铜川记者站做实习记者。朋友原来是技校毕业,通过自考拿到了大专文凭,又正在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学考试,这让我既佩服又羡慕。谁不知道自学考试的含金量,那可是世界各国都承认的正规高等学历。可我也知道自学考试的艰难程度,读中专的时候,身边就有很多同学报名参加自学考试,结果绝大多数都半途而废,铩羽而归。
  在朋友的劝说鼓动下,我怀着战战兢兢的心理报了名,是同样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报这个专业的出发点是我的理科成绩不好,业余时间喜欢文史。
  第一次参加当年十月份的考试,选报了两门课程,一门《毛泽东思想概论》,一门《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从铜川北关的书店买到教材后,便开始刻苦自学,那时候电脑网络尚未普及,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每日苦读教材,记忆背诵,做好学习笔记。两三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到了考试时,内心忐忑不安,想着如果能通过的话,就继续坚持学习,如果通过不了,就放弃算了,反正自己也没有投入多少金钱,只是投入了几个月的学习时间。
  第一次的考试成绩出来,让我欣喜不已。《毛泽东思想概论》考了92分,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但另一门《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却没有过关,考了57分。不过我自己已经很满意了,我是做好两门课都过不了的思想准备的。结果第一次考试,过关率就达到了百分之五十,这让我这个第一次参加自考的人有了很大的信心和动力。
  有了第一次考试通过的经历,自己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后面的考试就越来越顺利了。我是在陕西省铜川市报名参加自学考试的,每年只有两次考试机会,除了第一次考试之外,后面每次考试报几门过几门,过关率始终保持百分之百。到2009年的上半年,两年多的时间,就已经考试通过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全部课程。因为我中专学的是财会,大专学的是工商管理,都不是汉语言文学的相关专业,所以还需要加考《古代汉语》等其他三门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还有六门选修课程,要求必须有两门考试过关。为保险起见,我报考了三门,也都一次过关。算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自学考试需要通过十一门课程,我一共报名参加了十五门课程的考试。
  回想起来,对我来说,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难的两门课,一门是《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特别丰富,需要考生对中国五千年文字、语言的演化变迁有非常系统的掌握,在这门课上我投入了很多精力。幸运的是一次过关,不过分数不高,记得好像只考了63分。还有一门是《美学》,教材只有薄薄的二百多页,但难就难在全篇都是理论探讨的形式,就连什么是美学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需要考生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据说很多考生连考数次这门课都过不了关,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一次通过,考了73分。
  最有意思的课程是《中国文化概论》。这是一门选修课,把中国的地理历史、民俗风物串联起来,形成对中国文化的系统研究。也许是兴趣爱好所在,这门课程我学得轻松,考试成绩也不低。多年过去,教材里讲的大多数内容都忘记了。但我依然记得书里讲到中国南北饮食差异,用了八个字来概括,“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我是陕西人,至今也爱吃一碗咸汤面,偏爱酸辣口味。
  全部课程考试通过后,还需要进行最后的论文答辩。要到主考院校西北大学与指导老师沟通,确定论文题目。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西北大学这所知名院校的美丽校园。来自陕西全省各个年龄段、各种身份,全部课程通过的考生汇集到这里,大家都难掩激动兴奋的心情。我最后选定的论文方向是古代文学,指导老师好像姓李,具体名字记不得了。与老师见面商量,确定的论文题目是《西游记的原型精神》,我从小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至今看过了不下百遍,现在有了两年多专业学习的系统思维,很想对这部经典名著进行一番个人解构。
  从论文确定题目到最后答辩有半年的时间,期间自己不断重温原著,修改打磨论文。2009年年底参加论文答辩,取得了优的成绩。我了解的情况,那次和我一起参加答辩的考生,大多数都是良,也有个别答辩没有过关的。
  回忆起我参加自学考试的经历,感慨良多。自学考试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难就难在要坚持自学,不能仅凭着一股子热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日曝十日寒,那样只能兴冲冲而来,灰溜溜而去,半途而废;不难就不难在只要你一直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每日苦读,时时温习,你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