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型”材料作文如何写
文章字数:
从2023年起,高考作文命题中新增了一种重要题型——“读写结合型”材料作文题。这类题型的显著特征是,命题者从试卷阅读文本中截取某句话,或提炼文中某层含意作为命题材料,要求考生围绕这句话或这层意思展开联想与思考,进而完成立意构思与作文写作。
与其他材料作文题型相比,这类作文的命题内容更具随机性与偶然性,考生不易猜中命题。不过,由于命题材料出自试卷中的阅读文本,考生在动笔写作前,对作文材料的文句或文意已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审题时便节省了理解、领悟材料的时间与精力。但在写这类作文时,考生常常会产生疑惑:到底要不要结合原文本?
笔者认为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为具体解说这一问题,我们不妨结合具体题目来分析。首先来看这类题型的“开山之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这是2023年新课标Ⅱ卷作文原题,命题材料源自“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一则选文。原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核心内容是提醒人们使用耳机时需注意的事项,避免因使用时间过久或音量过大导致听觉损伤。而“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只是文中提及的青少年爱用耳机的原因之一,是作者引入话题的一个“由头”,与文章主旨并无实质关联。
像这种命题材料中的引文意蕴(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与原文本主题(如何正确安全地使用耳机)几乎毫无关联的作文题,完全没有必要结合阅读文本写作。因为两者在立意上没有交集,内容上更是毫不相干。若强行将耳机使用的注意事项与“青少年的独处空间”放在一起论述,反而会造成逻辑断裂,让文章显得生硬牵强。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一点原则:当命题材料与原文主旨无关时,写作无须联系原文。
我们再来看2024年新课标Ⅱ卷的作文原题。这道题的命题材料提取方式及与原文的关系,与2023年新课标Ⅱ卷有较大差异: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这道作文题的命题材料源自“现代文阅读Ⅰ”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材料三”——吴伟仁《〈月背征途〉推荐序》的摘编。这则序言详细介绍了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特性、人类月球探险的历史,尤其重点讲述了中国“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的探月过程及重大发现,其内容与作文主题“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存在明确关联。因此,考生在写作时,可适当引用文本中的材料作为论据来佐证观点。
但审题时需特别注意命题材料中的提示语:“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表明作文主题并未局限于“太空探索”,而是延伸至“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因此,若单纯以科研探索为话题,大篇幅赞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会使文章主题变得狭窄。若以“每个人的未知之境”为主旨,写作空间会更广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能用航天素材。若以“科研探索”为切入点,可从阅读文本中选取关键信息作为论据,比如“嫦娥四号突破中继通信难题,实现月背软着陆”,以此论证“抵达未知需要突破技术壁垒”,再衔接个人学习中攻克数学难题的经历,形成“宏观探索与微观成长”的呼应。但需注意,不宜过多摘引原文,否则会显得堆砌材料,掩盖自身思考。
由此,我们总结出第二点原则:当命题材料与原文主旨相关时,写作可适当关联原文,但需避免滥用,且要注重从文本向个人体验的延伸。
再看一道高三模考作文题,其选材与立意又与上述两题不同: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迟子建笔下的鄂温克民族在向现代文明进发的同时,也告别了自由的山林、空灵的星空,辞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否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发展,原本传统的生活就一定会消失?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这道题的命题材料源自该试卷“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迟子建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片段。小说通过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视角,讲述了该民族从游牧到定居的百年变迁:他们曾与驯鹿为伴,在山林中遵循自然节律生活,后来因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原因迁至定居点,传统的狩猎、桦皮工艺逐渐式微。而命题者提出的“传统生活是否一定会随现代文明消失”,正是小说探讨的核心主题。
这种情况下,小说内容可多维度融入作文:可以将“鄂温克人从游牧到定居的历程”作为论述的社会背景,凸显文明交替的复杂性;可以用“酋长在篝火旁讲述的古老传说与定居点电视里的新闻播报”这一细节,论证“传统与现代可共存”;也可以提炼“驯鹿数量因环境变化减少,但鄂温克人通过生态旅游传承狩猎文化”的情节,说明“传统生活方式会以新形式延续”。但要牢记两个原则:一是要归纳概括叙事类文本信息,避免大段摘抄。二是要精选素材,避免贪多。
由此,我们总结出第三点原则:当作文题源自文学类文本且主题相关时,需对原文素材进行提炼概括、精心遴选,使其与论述紧密结合。
从高考评分标准来看,“材料运用”的核心要求是“恰当、有效”,而非“数量多”。《高考作文评分细则》明确指出:“能合理运用试题提供的材料,且能结合自身积累展开论述,可视为‘内容充实’;仅堆砌试题材料而无个人思考,视为‘内容单薄’。”这也印证了我们的原则:结合原文与否,关键在于能否为立意服务。
综合来看,“读写结合型”材料作文虽以阅读文本为命题源头,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写作时,若文本与作文主旨无关,可完全不涉及;若为相关的实用类文本,可适量取用但忌滥用;若为相关的文学类文本,需提炼概括、精准选用。这背后考验的是考生的“读写转化能力”——从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再将其转化为自身论述的养分,而非机械搬运。
总之,面对这类作文题,需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先厘清命题材料与原文的关联程度,再决定是否使用、如何使用原文素材,最终实现“读”与“写”的有机融合,让文章既有文本依托,又有个人创见。
与其他材料作文题型相比,这类作文的命题内容更具随机性与偶然性,考生不易猜中命题。不过,由于命题材料出自试卷中的阅读文本,考生在动笔写作前,对作文材料的文句或文意已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审题时便节省了理解、领悟材料的时间与精力。但在写这类作文时,考生常常会产生疑惑:到底要不要结合原文本?
笔者认为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为具体解说这一问题,我们不妨结合具体题目来分析。首先来看这类题型的“开山之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这是2023年新课标Ⅱ卷作文原题,命题材料源自“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一则选文。原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核心内容是提醒人们使用耳机时需注意的事项,避免因使用时间过久或音量过大导致听觉损伤。而“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只是文中提及的青少年爱用耳机的原因之一,是作者引入话题的一个“由头”,与文章主旨并无实质关联。
像这种命题材料中的引文意蕴(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与原文本主题(如何正确安全地使用耳机)几乎毫无关联的作文题,完全没有必要结合阅读文本写作。因为两者在立意上没有交集,内容上更是毫不相干。若强行将耳机使用的注意事项与“青少年的独处空间”放在一起论述,反而会造成逻辑断裂,让文章显得生硬牵强。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一点原则:当命题材料与原文主旨无关时,写作无须联系原文。
我们再来看2024年新课标Ⅱ卷的作文原题。这道题的命题材料提取方式及与原文的关系,与2023年新课标Ⅱ卷有较大差异: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这道作文题的命题材料源自“现代文阅读Ⅰ”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材料三”——吴伟仁《〈月背征途〉推荐序》的摘编。这则序言详细介绍了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特性、人类月球探险的历史,尤其重点讲述了中国“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的探月过程及重大发现,其内容与作文主题“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存在明确关联。因此,考生在写作时,可适当引用文本中的材料作为论据来佐证观点。
但审题时需特别注意命题材料中的提示语:“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表明作文主题并未局限于“太空探索”,而是延伸至“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因此,若单纯以科研探索为话题,大篇幅赞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会使文章主题变得狭窄。若以“每个人的未知之境”为主旨,写作空间会更广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能用航天素材。若以“科研探索”为切入点,可从阅读文本中选取关键信息作为论据,比如“嫦娥四号突破中继通信难题,实现月背软着陆”,以此论证“抵达未知需要突破技术壁垒”,再衔接个人学习中攻克数学难题的经历,形成“宏观探索与微观成长”的呼应。但需注意,不宜过多摘引原文,否则会显得堆砌材料,掩盖自身思考。
由此,我们总结出第二点原则:当命题材料与原文主旨相关时,写作可适当关联原文,但需避免滥用,且要注重从文本向个人体验的延伸。
再看一道高三模考作文题,其选材与立意又与上述两题不同: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迟子建笔下的鄂温克民族在向现代文明进发的同时,也告别了自由的山林、空灵的星空,辞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否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发展,原本传统的生活就一定会消失?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这道题的命题材料源自该试卷“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迟子建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片段。小说通过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视角,讲述了该民族从游牧到定居的百年变迁:他们曾与驯鹿为伴,在山林中遵循自然节律生活,后来因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原因迁至定居点,传统的狩猎、桦皮工艺逐渐式微。而命题者提出的“传统生活是否一定会随现代文明消失”,正是小说探讨的核心主题。
这种情况下,小说内容可多维度融入作文:可以将“鄂温克人从游牧到定居的历程”作为论述的社会背景,凸显文明交替的复杂性;可以用“酋长在篝火旁讲述的古老传说与定居点电视里的新闻播报”这一细节,论证“传统与现代可共存”;也可以提炼“驯鹿数量因环境变化减少,但鄂温克人通过生态旅游传承狩猎文化”的情节,说明“传统生活方式会以新形式延续”。但要牢记两个原则:一是要归纳概括叙事类文本信息,避免大段摘抄。二是要精选素材,避免贪多。
由此,我们总结出第三点原则:当作文题源自文学类文本且主题相关时,需对原文素材进行提炼概括、精心遴选,使其与论述紧密结合。
从高考评分标准来看,“材料运用”的核心要求是“恰当、有效”,而非“数量多”。《高考作文评分细则》明确指出:“能合理运用试题提供的材料,且能结合自身积累展开论述,可视为‘内容充实’;仅堆砌试题材料而无个人思考,视为‘内容单薄’。”这也印证了我们的原则:结合原文与否,关键在于能否为立意服务。
综合来看,“读写结合型”材料作文虽以阅读文本为命题源头,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写作时,若文本与作文主旨无关,可完全不涉及;若为相关的实用类文本,可适量取用但忌滥用;若为相关的文学类文本,需提炼概括、精准选用。这背后考验的是考生的“读写转化能力”——从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再将其转化为自身论述的养分,而非机械搬运。
总之,面对这类作文题,需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先厘清命题材料与原文的关联程度,再决定是否使用、如何使用原文素材,最终实现“读”与“写”的有机融合,让文章既有文本依托,又有个人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