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读后感的三个方法
文章字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能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更能提升语文素养……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但若是仅仅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地翻阅,读完后毫无印象,那书便真的白读了。从小到大,阅读始终陪伴着我们成长:从简单的绘本到优美的散文,从短小的诗歌到厚重的长篇小说,不同的文字构筑出各异的世界,不同的人物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灵触动。
每读完一本书,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下来,便是读后感。唯有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写下自己的感悟、抒发真实的感想,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我们成长旅途中的指路明灯。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但核心始终是“读后之感”——所有感想都必须建立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那么,一篇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到底该怎么写呢?
理解原文抓要领
要想“读”后生“感”,不仅要读懂原文,更要吃透其精神实质,精准抓住文章的核心要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深刻感想。
文章是读后感的源泉和依托,没有对人物情节、故事内容的掌握,感受便成了无源之水。只有读懂原文,对内容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根基。一篇文章可写读后感的角度很多:对原文中心思想感受深刻可写,对其他内容感触颇深也可写,甚至对个别句子有触动同样能写。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真实感受,都能成为读后感的素材。因此,在读好原文的基础上,要善于抓取那些能引发自己强烈感想的“点”。
例如遇到记叙文,就要弄清主要情节、涉及的人物及人物关系、故事发生的时间,还要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明确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以及作品中哪些章节令人感动、为何感动等。唯有读得认真,才能感得深刻。就像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只有了解了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租界内外国人的特权、中国人遭受的屈辱与不公,才能真切体会到少年周恩来目睹同胞受辱时的痛心,进而明白他为何能铿锵有力地说出那句振奋人心的话。这种基于对原文背景和内容深度理解的感受,才会真挚而有力量。
突出重点谈感受
写读后感时,适当摘引原文内容是必要的,但摘引需精准、精练。然而有些同学写读后感时,总喜欢大段抄录或转述原文,最后仅用几句表决心的话收尾——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在学生习作中颇为常见。写读后感,重点在“感”,必须把有限的篇幅用在刀刃上。
书中的内容丰富多元,读后的感受也可能涉及多个方面,但读后感应围绕一个中心重点来写。要在深入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最受启发、最有独到见解的内容展开。务必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中心模糊或内容空泛。
比如读《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首先会感受到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的宏大规模、秀丽美景、金碧辉煌的建筑和无数奇珍异宝。但当读到它被英法联军肆意摧毁、劫掠时,愤慨与痛惜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这种由“辉煌”到“毁灭”的强烈对比所引发的情感,正是最值得深入挖掘的点——它不仅让我们痛惜文化瑰宝的消逝,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抓住这个核心感受展开,读后感便会有深度和力量。
联系实际深开掘
既然读后感由“读”生“感”,那么文章中就需要叙述引发“感”的原文事实,以及由此联想到的自身事例。写读后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将所读内容与生活中体会深刻、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让感想具有针对性。写作时要善于联想,把感受深刻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与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实际相对照,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打动读者、引人深思。
例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保尔·柯察金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打动时,不能仅停留在赞美层面,而应联系自身经历:当自己遇到学习难题想放弃时,当参加长跑比赛中途体力不支时,保尔是否给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将这些真实的生活片段与书中的精神内核相联系,感想便会具体而真切。
一般来说,读后感由“开头语”“中心部分”和“结束语”三部分构成。“开头语”要简洁明了地交代阅读的时间、作品名称及总体印象。“中心部分”是读后感的核心,这部分可采用两种写作形式:一种是边引用书中精彩词句,边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写法要注意前后观点一致,避免矛盾或漫无边际,切忌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另一种是先简述引发感受的内容,再联系实际展开感想。“结束语”要用精练的语言总结前文的议论,或升华主题,或发出呼吁。
读后感不是对原文的简单复述,也不是空洞的情感宣泄,它是读者与作品深度对话后的思想结晶,是心灵与文字碰撞出的火花。掌握“理解原文抓要领”“突出重点谈感受”“联系实际深开掘”这三招,便能让读后感摆脱平庸,变得真挚、深刻而富有感染力。
当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阅读后的感悟,便是在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更是在通过文字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写读后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而这,正是阅读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每读完一本书,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下来,便是读后感。唯有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写下自己的感悟、抒发真实的感想,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我们成长旅途中的指路明灯。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但核心始终是“读后之感”——所有感想都必须建立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那么,一篇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到底该怎么写呢?
理解原文抓要领
要想“读”后生“感”,不仅要读懂原文,更要吃透其精神实质,精准抓住文章的核心要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深刻感想。
文章是读后感的源泉和依托,没有对人物情节、故事内容的掌握,感受便成了无源之水。只有读懂原文,对内容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根基。一篇文章可写读后感的角度很多:对原文中心思想感受深刻可写,对其他内容感触颇深也可写,甚至对个别句子有触动同样能写。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真实感受,都能成为读后感的素材。因此,在读好原文的基础上,要善于抓取那些能引发自己强烈感想的“点”。
例如遇到记叙文,就要弄清主要情节、涉及的人物及人物关系、故事发生的时间,还要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明确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以及作品中哪些章节令人感动、为何感动等。唯有读得认真,才能感得深刻。就像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只有了解了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租界内外国人的特权、中国人遭受的屈辱与不公,才能真切体会到少年周恩来目睹同胞受辱时的痛心,进而明白他为何能铿锵有力地说出那句振奋人心的话。这种基于对原文背景和内容深度理解的感受,才会真挚而有力量。
突出重点谈感受
写读后感时,适当摘引原文内容是必要的,但摘引需精准、精练。然而有些同学写读后感时,总喜欢大段抄录或转述原文,最后仅用几句表决心的话收尾——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在学生习作中颇为常见。写读后感,重点在“感”,必须把有限的篇幅用在刀刃上。
书中的内容丰富多元,读后的感受也可能涉及多个方面,但读后感应围绕一个中心重点来写。要在深入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最受启发、最有独到见解的内容展开。务必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中心模糊或内容空泛。
比如读《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首先会感受到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的宏大规模、秀丽美景、金碧辉煌的建筑和无数奇珍异宝。但当读到它被英法联军肆意摧毁、劫掠时,愤慨与痛惜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这种由“辉煌”到“毁灭”的强烈对比所引发的情感,正是最值得深入挖掘的点——它不仅让我们痛惜文化瑰宝的消逝,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抓住这个核心感受展开,读后感便会有深度和力量。
联系实际深开掘
既然读后感由“读”生“感”,那么文章中就需要叙述引发“感”的原文事实,以及由此联想到的自身事例。写读后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将所读内容与生活中体会深刻、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让感想具有针对性。写作时要善于联想,把感受深刻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与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实际相对照,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打动读者、引人深思。
例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保尔·柯察金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打动时,不能仅停留在赞美层面,而应联系自身经历:当自己遇到学习难题想放弃时,当参加长跑比赛中途体力不支时,保尔是否给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将这些真实的生活片段与书中的精神内核相联系,感想便会具体而真切。
一般来说,读后感由“开头语”“中心部分”和“结束语”三部分构成。“开头语”要简洁明了地交代阅读的时间、作品名称及总体印象。“中心部分”是读后感的核心,这部分可采用两种写作形式:一种是边引用书中精彩词句,边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写法要注意前后观点一致,避免矛盾或漫无边际,切忌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另一种是先简述引发感受的内容,再联系实际展开感想。“结束语”要用精练的语言总结前文的议论,或升华主题,或发出呼吁。
读后感不是对原文的简单复述,也不是空洞的情感宣泄,它是读者与作品深度对话后的思想结晶,是心灵与文字碰撞出的火花。掌握“理解原文抓要领”“突出重点谈感受”“联系实际深开掘”这三招,便能让读后感摆脱平庸,变得真挚、深刻而富有感染力。
当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阅读后的感悟,便是在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更是在通过文字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写读后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而这,正是阅读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