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于风中寻回 生命的原乡
——读阿来散文集《去有风的旷野》
文章字数:
    霓虹灯刺破夜空,地铁隧道的轰鸣声像铁笼般困住呼吸。我们是否早已忘记,泥土的芬芳曾让灵魂柔软,山风的呢喃曾让心房苏醒?当阿来以笔作杖,踏上《去有风的旷野》漫行时,那些沉睡在钢筋水泥下的根系忽然苏醒。我轻轻地翻开书页,那些流淌着露珠的文字仿佛化作一阵轻风,吹散了心头的迷雾,也吹醒了那沉睡已久的感官。
  阿来笔下的旷野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生命哲学。在十二背后,他凝视喀斯特溶洞中亿万年水滴穿石的痕迹,顿悟自然的耐心远胜人类的焦灼;于稻城亚丁,他化作一棵香气馥郁的树,与蘑菇共生共息,聆听生命最本真的呼吸。这种将自我消融于自然的写作姿态,恰似当代都市人缺失的精神解药。绩点追赶,房贷绑架,我们像被按下快进键的机器,困在金属容器中再也听不见风的低语。
  “缓慢,从容,水蚀石穿,不慌不忙。人的生命短暂,地球自己却有的是时间。”这种来自地质纪年的从容,是阿来给予困在绩效周期里的现代人某种形而上的慰藉。当我们焦虑于三十五岁职场门槛时,十二背后的溶洞正在完成新一轮钟乳石的生长;当我们计较数以万元房价的涨幅时,横断山脉的造山运动已持续了千万年。当都市人用智能手表计量心跳时,阿来却在旷野中聆听另一种律动:青稞拔节的脆响是大地的心电图,岩羊跃过断崖的弧线书写着永恒的生命诗行。在阿来看来,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进程,当人选择把心交给旷野,并在其中寻找自由和答案时,心中的速度自然会慢下来。慢,慢下来,这种“慢”不是消极的停滞,而是将个体的焦虑稀释在群山永恒的呼吸里。
  回想起初入大学的我,深陷绩点困局,直到某个辗转难眠的凌晨,我翻开这本书,读到“吃蘑菇变成树”的奇想时与阿来同频共振。于是在那个周末,我跨上锈迹斑斑的自行车,后座绑着野餐毯,与好友逆着车流奔向城郊——像逃离牢笼的兽。
  当脚掌触碰草地的瞬间,久违的生机顺着脚底脉络直抵心脏,草叶上的露珠沁凉,泥土的腥涩混着松针的清香涌进鼻腔,我用双脚真实地感受泥土,让眼睛重新变得清澈,让耳朵听见山野呼吸,我贪婪地吮吸着这一切……渐渐地,我发现纵使我们的身暂时拘束于钢筋水泥之间无法改变,我们的心却可以无拘无束于天地四方。
  是啊,一个小时走五公里,泥土的芬芳钻进肺腑,青草的触感唤醒脚底的脉络;飞越七百公里,窗外的风景不过是模糊的光影。快与慢之间,隔着整个宇宙的距离。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城市,而是让灵魂与旷野同频。当我们的心跳应和着青稞拔节、岩羊腾跃的节奏,那些被绩效割裂的时光,终会在群山永恒的吐纳中愈合如初。
  旷野之息,见生命本真,觅心灵归所。草木荣枯间,山河起伏处,我们不仅看见了自己,更看见了那个与天地同频、在自然怀抱中完成救赎的本真自我。原来,生命的答案,早已写在泥土与山风的呢喃里……
  去有风的旷野吧,让山岚涤荡肺腑,让生命重归原乡!
   浙江宁波诺丁汉大学财务管理24届 杨斯涵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