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教育家精神的诗意回响
□向鹏程
文章字数:
  身为教师,我们对古诗都不陌生。你知道吗,很多耳熟能详的诗句里,都蕴藏着深刻的教育家精神。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即使历经岁月的无数次淘洗与冲刷,依旧闪烁着照彻人心的光芒。每次读到这样的诗句,我都感觉自己仿佛在与时代那头的智者隔空对话,汲取着来自岁月深处的教育智慧与力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勾勒了一幅雅致美好的图景:那是一个微微向暖的春夜,一场轻轻洒落的细雨在温柔的煦风里翩然而至,静默地润泽万物。仔细想来,这不正是“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精神写照吗?深耕教坛几十载,她始终以润物无声的耐心,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育人智慧,温柔地点亮学生们的成长之路。
  面对胆怯紧张的学生,于漪老师用温暖的话语与鼓励的眼神,点燃他们求知的火种;面对逃学叛逆的学生,于漪老师将其接到家里辅导功课,为他做饭,与他促膝长谈,用爱一点点抚慰着他的心灵,直到他重新明白奋进的意义。于漪老师不仅在教育学生方面细致入微、以爱化人,在教学上也精益求精。她为了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坚持撰写教案、打磨教案。在她的课堂上,语言就像是耐人寻味的优美画作,许多学生至今还在怀念着她艺术般的课堂。可见,在教育这片沃野上,只有像于漪老师一样真正地做到浸润心灵,才能收获最恒久的芬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短短两句教子诗,不光饱含着诗人陆游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更凝聚着教育家们知行合一、勤学笃行的精神风姿:学问之道既在于书本上的知识,更在于躬身实践。在行动中掌握知识的精髓,是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永不褪色的真理。
  陶行知先生便是这样的教育家,他一生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在晓庄师范学校最初的建设过程中,他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田间地头,让农业生产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他这种“生活处处是教育”的探索,有力地诠释了“躬行”在教育中的生命力与价值,彰显了教育家“知行合一”的卓越风范与“勤学笃行”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代诗人郑燮笔下坚韧无畏、顽强不屈的岩竹,恰似教育家们无惧风雨、矢志不渝的坚守。无论是面临艰辛困苦的教育环境,还是面对外界纷扰的诱惑与考验,他们都能初心不改地屹立在教育这片热土上,用执着与信念守护学生的未来。
  “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在资金短缺、师资匮乏的情况下,毅然创办华坪女高。即便饱受质疑与误解,她也如岩竹般坚守信念,以“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的气魄,用贴满膏药的双手,帮助越来越多的女孩儿走出大山,追寻自己的梦想。她这份穿越风霜的执着刚毅和心有大我、甘于奉献的无私情怀,成为教育家精神最动人的注脚。
  古诗中的哲思,共鸣的是跨越时空的教育回响;前辈们的躬身实践,凝聚的是历久弥新的师者担当。站在教育的新征程上,我们当以诗为鉴、以贤为师,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处,共同书写民族复兴的教育新篇章。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