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周敦颐与《爱莲说》
□刘玉真
文章字数:
  《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传世名篇,文章以莲花为喻,盛赞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格,不仅寄托了作者坚守美好节操的坚定决心,更彰显了他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与洒落通透的胸襟。这篇不足两百字的短文,历经近千年岁月洗礼,仍散发着沁人心脾的精神芬芳,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咏物言志的典范之作。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周敦颐与友人沈希颜、钱拓同游雩都(今江西于都)罗岩,三人诗兴大发,挥毫泼墨,将诗作镌刻于山石之上,留下一段文坛佳话。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修建濂溪阁,特意嘱托周敦颐为阁题词,于是周敦颐挥笔写下《爱莲说》相赠。在这篇短文里,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绝妙风姿,字字句句皆是对这种花中君子的由衷赞叹,也暗含着自己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为何周敦颐能写出如此境界高远的文字?这与他毕生涵养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
  周敦颐原名周敦实,字茂叔,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因他晚年定居庐山濂溪,故自号濂溪先生。作为“北宋五子”之一,他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在哲学与文学领域皆有深厚造诣,其思想为程颢、程颐兄弟所继承发展,最终形成影响中国数百年的理学体系。
  周敦颐的人格修养,如同他笔下的莲花一般,历经俗世磨砺而愈发高洁。他的廉洁自律、清正守礼,早已融入骨血,所谓“文如其人”。这种品格的养成,与他早年的家庭熏陶息息相关。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曾担任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知县,为官清正廉洁,恪守“官德”,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父亲处理政务时的公正严明,对待百姓的体恤关怀,都在年幼的周敦颐心中埋下了正直守礼的种子。
  周敦颐虽然声名远播,却不是沽名钓誉之辈,正如民间所言“不求名来名自扬”。在他看来,洁身自好是做人的本分,而非外在强加的要求,更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宋代文人潘兴嗣在《濂溪先生墓志铭》中这般记载:“君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其余以待宾客。不知者以为好名,君处之裕如也。”意思是说,周敦颐生活极为简朴,所得俸禄大多分给宗族亲友,剩余部分则用于招待宾客。即便有人误解他是贪图虚名,他也始终泰然处之,不为所动。这段文字生动展现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执着向往、对高尚情操的由衷尊崇,以及对世俗庸碌的深切憎恶。
  潘兴嗣还曾亲见一事,足以佐证周敦颐的清廉:“在南昌时,得疾暴卒,更一日一夜始苏。视其室,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人莫不叹服。此予之亲见也。”周敦颐在洪州南昌为官时,曾突发急病险些离世,一日一夜后才苏醒过来。潘兴嗣前去探望,见他家中的衣物器物,仅能装满一个破旧的箱子,钱财不足百文。如此廉洁的官吏,在封建社会实属凤毛麟角,即便置于现代,也足以令人肃然起敬。这份清廉,并非刻意为之的作秀,而是深入骨髓的品格自然流露,恰如他笔下的莲花,“亭亭净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对周敦颐极为推崇,他曾这样盛赞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这段话精准勾勒出周敦颐的精神风貌:不热衷于追逐虚名,却执着于实现理想;不看重个人福禄,却重视赢得民心;自身生活简朴,却尽力让孤寡之人得到安乐;不屑于迎合世俗,却乐于与古之贤士为友。这般境界,正是周敦颐能够写出《爱莲说》的精神底色。
  除了高尚的道德操守,周敦颐深厚的学养也为《爱莲说》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出生于一个深受儒学思想浸润的官宦世家,自幼便饱读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敦颐生活的北宋时期,儒、佛、道三教思想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格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博采众长,对《老子》的“无极”思想、《易传》的“太极”思想、《中庸》的“诚”思想加以改造,又融入阴阳五行学说,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为理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如今提及理学,人们多会想到“程朱理学”,但追本溯源,理学的开创者正是周敦颐。只不过在他所处的时代,其学说影响力尚有限,直到后来朱熹大力倡导,理学才逐渐兴旺发达,周敦颐作为开山鼻祖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作为著名文学家,周敦颐在文学理论上也有独到见解,他主张“文以载道”,认为文章应当承载思想与道义,而非单纯追求辞藻华丽。他不仅提出这一理念,更以实际行动践行——创作了大量诗词歌赋,将自己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感悟融入其中。遗憾的是,周敦颐流传至今的作品并不多,现存仅有31首诗歌,以及《太极图说》《通书》《拙赋》等为数不多的散文篇章,但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与高超的文学技巧。
  《爱莲说》之所以能穿越千年岁月,依然震撼人心,不仅在于其精妙的艺术手法,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精神内核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高度契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坚守气节的精神图腾。无论是身处乱世的文人墨客,还是为政一方的清官廉吏,都能从这篇短文中汲取力量,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内心的澄澈与坚定。
  周敦颐的一生,正如他所赞美的莲花,在尘世中扎根,却不被俗世尘埃所染;在风雨中生长,却始终保持挺拔的姿态。他的廉洁自律、他的学养深厚、他的精神追求,共同孕育了《爱莲说》这朵文学与思想的奇葩。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莲花的赞美,更是对一种理想人格的呼唤,对一种高尚境界的向往。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品读《爱莲说》,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坚守内心的操守与底线,像莲花一样,于俗世中绽放属于自己的芬芳。而周敦颐的人格与思想,也如同那池中的莲花,历经岁月洗礼,愈发显得珍贵与崇高,成为滋养后人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