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微光映山河
——2025年陕西省中考作文题目解析
文章字数:
   □王艳梅
   中考真题
  外出,打声招呼;归来,报个平安。田垄间,与父母一起劳作挥汗;厨房里,为家人备好一顿晚餐。遇亲以礼,待友以诚;温良谦恭,和睦邻里。Welcome to China. CanI help you?为外国游客送上热情的问候。走出国门,自信、包容、理性的你,就是一张行走的中国名片。15岁,这样的你,其实很美!从校园之外的生活中,收集自己“美”的证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不少于600字。
  题目解析
  “外出,打声招呼;归来,报个平安。”“田垄间,与父母一起劳作挥汗;厨房里,为家人备好一顿晚餐。”这些颇具画面感的语言,藏着平淡日子里的温馨,勾勒出家人和睦、兄弟同心的图景。2025年的中考作文题,恰似一朵开在深巷的花,不事张扬,却带着岁月的从容与细水长流的质朴动人。
  “15岁,这样的你,其实很美!从校园之外的生活中,收集自己‘美’的证据,写一篇文章。”这言简意赅的中心句,清晰传达出写作任务的核心,突出“我的美”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展现自我之美。这不仅是对自我的肯定,更暗含着对独立精神的彰显,是灵魂与智慧光芒的折射,恰与语文课标中强调的“审美创造”理念相契合。
  再细品题目中的提示语,可谓方寸之间见天地。
  15岁,正是束发之年,当以礼约束言行。外出打招呼、归来报平安,是谦恭、诚信与友善的外在流露;15岁,亦是志学之时,当于“六艺”学习中涵养品格。参与家庭事务,肩扛责任与担当——与父母一同劳作,为家人备好饭菜,这些看似寻常的举动,实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赐予我们的立身底气,展现着五千年文明滋养下的精神底蕴。
  “走出国门,自信、包容、理性的你,就是一张行走的中国名片”,这句提示语从以礼立身、家庭责任,延伸至社会乃至国际大舞台上的青年形象,充分彰显了开放包容的胸襟与态度。从修身、齐家到明德于天下,立意层层升华,透着“九天阊阖开宫殿”般的文化自信。
  简单的几句提示语,巧妙避开了只有特定群体或拥有特殊经历的考生才能写好的尴尬。它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题目,用有力且有温度的文字表达自我,让每个考生都能找到发挥的空间。这样的设计富有张力,既能激发考生在考场上的真情实感,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15岁的青年被赋予家族责任与社会期待,他们是流动的光,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少年强,则国强。我想,这正是命题者的深意所在。
  这道题目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小中见大”思维训练课。它引导学生从生活细微处洞察时代精神,于平凡叙事中彰显人文情怀。其开放包容的选材空间,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经验,又为展现思辨深度和语言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这道题不仅是一次写作能力的检阅,更是一次价值观念的启迪。它成功引导考生在书写“微光”的同时,感悟“映山河”的责任与荣光,体现了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追求。在考场上,考生或许会写下为父母端上一碗热汤时的温暖,或许会记录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的感悟,又或许会畅想未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风采的模样。这些文字,无论质朴还是华丽,都承载着15岁少年对美的理解、对责任的认知、对未来的期许。
  可以说,2025年陕西的这道中考作文题,是一次富有思想深度和人文温度的成功命题。它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丰富的内涵,以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让每个考生都能在写作中看见自己、读懂成长、拥抱世界,真正实现了语文考试“以考育人”的深层价值。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