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唯分数论导向,为炒作“屏蔽生”降温
文章字数:
不久前,全国各地高考分数陆续揭晓、分数线相继公布,炒作高分考生的戏码也多了起来。诸如“某地高考首次出现高分屏蔽考生”“一个班3个‘屏蔽生’,老师们沸腾了”“历史类高考屏蔽考生揭秘”等话题不断刷屏。
屏蔽高分其实是无奈之举——过去,炒作“高考状元”曾是屡禁不止的顽疾:相关学校忙着贴红榜宣传,媒体忙着争抢流量报道,商家忙着伸出优待“橄榄枝”……藏不住的“状元郎”,逐渐异化为庆功宴、颁奖会、商业活动等场合的“工具人”,沦为被消费的符号。“状元经济”甚嚣尘上,不仅加剧了教育焦虑和分数崇拜,更助长了社会的浮躁心态。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不得不三令五申,严禁炒作“高考状元”。因此,屏蔽高分考生就成为不少地方不得已而为之的应对之策。如今,炒作“高考状元”又异化为炒作“屏蔽生”,这不仅背离了屏蔽政策的初衷,更容易对高分考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让他们在炒作狂欢中失去部分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还可能引发高校之间的“生源争夺战”,进而破坏教育公平。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听任严禁炒作“高考状元”的要求被架空,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一方面要彻查是谁在打擦边球炒作“屏蔽生”,对相关喧嚣信息及时予以屏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高考成绩发布机制,明确对学校、家长的保密要求。一旦“屏蔽生”信息被透露给媒体或商业机构,必须严肃追究泄密者责任,通过惩戒机制切实保护考生的隐私与权益。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各地应当坚决落实这三个“不得”,从制度层面打破“唯分数论”的枷锁。
如果不能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仅依靠技术手段遮掩分数,那么在公众心目中,“屏蔽生”辈出的学校依然会被视为“好学校”,家长衡量学校优劣的标准,仍会聚焦于高考成绩或升学率。如此一来,每到高考放榜季,无论是炒作“屏蔽生”,还是换个名目炒作其他高分考生,仍会成为反复上演的热闹戏码。
各路媒体与“自媒体”也需转变观念,与其一味追逐高分考生,不如将目光投向更多普通考生,多写写他们的拼搏故事、成长历程。这种对多元价值的关注,才是负责任的媒体态度——毕竟,让每个年轻人都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比追捧少数“高分符号”更为重要。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制造“分数神话”。从炒作“状元”到炒作“屏蔽生”的演变,折射出社会对教育评价的认知仍需深化。唯有从制度改革、观念转变、监管强化等多方面多管齐下,才能让高考回归理性,让教育摆脱“分数崇拜”的枷锁,真正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
屏蔽高分其实是无奈之举——过去,炒作“高考状元”曾是屡禁不止的顽疾:相关学校忙着贴红榜宣传,媒体忙着争抢流量报道,商家忙着伸出优待“橄榄枝”……藏不住的“状元郎”,逐渐异化为庆功宴、颁奖会、商业活动等场合的“工具人”,沦为被消费的符号。“状元经济”甚嚣尘上,不仅加剧了教育焦虑和分数崇拜,更助长了社会的浮躁心态。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不得不三令五申,严禁炒作“高考状元”。因此,屏蔽高分考生就成为不少地方不得已而为之的应对之策。如今,炒作“高考状元”又异化为炒作“屏蔽生”,这不仅背离了屏蔽政策的初衷,更容易对高分考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让他们在炒作狂欢中失去部分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还可能引发高校之间的“生源争夺战”,进而破坏教育公平。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听任严禁炒作“高考状元”的要求被架空,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一方面要彻查是谁在打擦边球炒作“屏蔽生”,对相关喧嚣信息及时予以屏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高考成绩发布机制,明确对学校、家长的保密要求。一旦“屏蔽生”信息被透露给媒体或商业机构,必须严肃追究泄密者责任,通过惩戒机制切实保护考生的隐私与权益。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各地应当坚决落实这三个“不得”,从制度层面打破“唯分数论”的枷锁。
如果不能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仅依靠技术手段遮掩分数,那么在公众心目中,“屏蔽生”辈出的学校依然会被视为“好学校”,家长衡量学校优劣的标准,仍会聚焦于高考成绩或升学率。如此一来,每到高考放榜季,无论是炒作“屏蔽生”,还是换个名目炒作其他高分考生,仍会成为反复上演的热闹戏码。
各路媒体与“自媒体”也需转变观念,与其一味追逐高分考生,不如将目光投向更多普通考生,多写写他们的拼搏故事、成长历程。这种对多元价值的关注,才是负责任的媒体态度——毕竟,让每个年轻人都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比追捧少数“高分符号”更为重要。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制造“分数神话”。从炒作“状元”到炒作“屏蔽生”的演变,折射出社会对教育评价的认知仍需深化。唯有从制度改革、观念转变、监管强化等多方面多管齐下,才能让高考回归理性,让教育摆脱“分数崇拜”的枷锁,真正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