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警惕“高分屏蔽生” 成为高考状元炒作的新变种
□廖卫芳
文章字数:
  所谓“高分屏蔽生”,指的是高考成绩在本省(直辖市、自治区)排名位居前列的考生,其成绩在查询时会被系统技术性屏蔽,考生只能看到“分数排名进入全省前××名”的提示,无法得知具体分数。据了解,这一政策旨在弱化对“高考状元”的炒作,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分数,促进教育公平。
  多年来,每到高考成绩揭晓之时,各地学校便开始大肆炒作“高考状元”,而且愈炒作愈细化。从科目来看,有理科状元、文科状元、单科状元;从地域来讲,有县级、市级、省级状元,真可谓“高考状元”遍地开花。这种无孔不入的炒作,不仅让“状元”概念变得泛滥,更将教育评价异化为简单的分数比拼。
  事实上,炒作“高考状元”的弊端不胜枚举。其一,炒作“高考状元”助长了相互攀比、弄虚作假之风。学校为争夺“状元”头衔,不惜在生源竞争中采取不正当手段;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修改考生信息、虚报成绩等违规行为,严重扰乱了教育秩序。其二,炒作“高考状元”助推了社会不正之风,导致一些有权有势者通过各种途径挤占优质教育资源,破坏教育公平。其三,炒作“高考状元”对考生自身并非好事。许多“高考状元”起初被众人追捧,最终却归于平凡,从“神童”沦为普通人,正如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过度的关注和期待反而成了他们成长的枷锁。
  为此,2021年教育部专门下发文件,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学校及个人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信息。这一举措,无疑是教育本真的理性回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随着炒作“高考状元”的禁令出台,一些自媒体、网络大V,甚至部分学校及相关机构公众号,竟纷纷将目光转向“高分屏蔽生”,对其进行变相炒作。这无疑是“高考状元”“高分考生”炒作的新变种,值得高度警惕。这些炒作者通过暗示“屏蔽生”的真实排名、挖掘其个人信息等方式吸引流量,本质上与炒作“状元”并无二致。
  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承担主体责任,不妨参照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的做法,尽快出台禁止炒作“高分屏蔽生”的相关规定,并同步制定处罚条例,从制度层面遏制炒作乱象。比如,明确将“高分屏蔽生”信息纳入保护范畴,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形式泄露或传播。
  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炒作“高分屏蔽生”的行为。可通过约谈、高额罚款 、列入“黑名单”、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方式,让炒作者付出沉重代价——既要有经济上的惩罚,也要有诚信上的约束,更要有法律上的震慑,倒逼其自觉远离此类炒作。唯有让炒作者得不偿失,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歪风邪气。
  同时,“高分屏蔽生”也应理性看待自身成绩,明白一次高考高分并非人生的终点。他们要拒绝配合自媒体、学校等机构的炒作需求,不成为流量经济的牺牲品。要知道,真正的人生赛道漫长,一时的分数优势远不及持续的努力和健全的人格重要。
  此外,社会各界也需转变观念。媒体应减少对高分考生的过度聚焦,多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公平举措、学生的全面发展案例;学校应将精力放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上,而非纠结于少数高分考生;家长和公众则要摒弃“唯分数论”,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明白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而非单纯的考试机器。
  从炒作“状元”到炒作“屏蔽生”,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现象,折射出社会对教育评价的认知仍需深化。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制造“分数神话”。只有当全社会都能摆脱对高分的盲目崇拜,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相信,只要教育行政部门“禁令跟进 ”、执法部门“ 处罚到位”,再加上考生自身的“不配合”和 社会观念的“共转变”,定能杜绝“高分屏蔽生”炒作,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