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以“青春”之我 赴“强国”之约
——2025年全国高考一卷作文命题解读
文章字数:
   □王光佑
  该题属于典型的多则材料组合型新材料作文。材料①节选自该卷阅读Ⅱ文学类文本,考生需结合老舍《鼓书艺人》的特定情境,思考主人公方宝庆为何“想给孩子们唱上一段”,究竟是什么让他“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从“一九三八年夏,汉口战局吃紧”“形形色色的难民,历尽了人间苦难,正没命地朝着相反的方向奔逃。翅膀下贴着红膏药的飞机,一个劲儿地扔炸弹”等信息可知,小说以抗战时期武汉战局吃紧为背景,叙写难民从武汉逃往重庆途中的艰难处境。
  从“在浓烟直冒的烟囱底下,有五六十个小孩子,手足无措地紧紧挤在一起。他们已经没了家,没了父母,浑身都是煤烟和尘土,就像刚打煤堆里钻出来一样”可见,这群孩子是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蹂躏下的孤儿。
  从“宝庆看到这些一身煤烟的可怜孩子,觉着心疼。看着他们,想起他说过的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他体会得出这些可怜的小家伙在大乱中失去爹娘时的那份伤心劲儿。他也想象得出他们怎样没衣没食,挨饿受冻,从上海、南京一路捱过来,现在又往四川奔”可知,方宝庆想“给孩子们唱上一段”,源于内心炽热的悲悯情怀,他想为这些苦难中的孩子送去温暖,抚慰其破碎迷茫的心。
  从“他希望能拿出三四百个热腾腾的肉包子来,给这些面带病容的黑乎乎的小宝贝儿吃。可是有什么法子呢,他什么也拿不出。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他一言不发,傻里傻气地站着发愣。突突冒烟的烟囱里落下来的黑煤灰,在他那没戴帽子的秃头上,慢慢地积了厚厚的一层”可见,在特定环境中,方宝庆虽有满腔热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恰是“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的真实写照。
  真正让这位“多年学来的要来就来的笑容和容易交朋友的习惯”的说书艺人“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的,除了悲悯、无奈,更有对侵略者难以遏制的愤恨。“眼前的危险和茫茫前途”带来的沉重心情与沉闷空气,足以让人“悲”与“愤”交加、“出离愤怒”,他“开不了口”便在情理之中。
  而文末“大声对孩子们叫道:‘来,快来,都来,洗个澡。’他推开人群,领着孩子们走过跳板,像赶一群鸭子,扑通扑通地跳进水里”则表明,方宝庆并未被苦难击垮。他想“唱”的冲动,展现了他在灾难面前的坚忍;而“开不了口”,是悲愤、忧患与无可奈何的交织。
  材料②选自艾青《我爱这土地》,这是一首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颂歌。诗人通过描述生活在祖国土地上的体验,诉说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悲愤”与“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但这是生养他的祖国,即便痛苦至死,也不愿离开——“死了”后连“羽毛”都要“腐烂在土地里面”。“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中,“嘶哑的喉咙”凸显爱国热忱的深沉;“暴风雨”象征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等灾难;“土地”象征祖国。诗人将自己想象为一只鸟儿“永不疲倦”地围绕祖国飞翔。诗中“忧郁”的特色,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自然流露,蕴含着忧患意识、历史胸襟与爱国情怀。
  材料③选自穆旦《赞美》,创作于抗战最艰苦时期。诗人以抗战为背景,用深情笔触描绘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坚韧。全诗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为内核,交织苦难记忆、历史反思与觉醒力量,讴歌民族在苦难中的坚韧、人民的牺牲精神及从苦难中看到的希望。作者通过象征意象与矛盾情感的融合,完成对民族生命力的礼赞。简言之,《赞美》并非单纯歌颂,而是通过苦难记忆(“说不尽的灾难”)、坚忍性格的深思(“忧郁的眼睛”),最终指向对民族生命力的肯定。
  综上,三则材料均以“抗战”为背景,核心关键词为“苦难”“忧患”“坚韧”与爱国情怀。依据多则材料求同的审题原则,可将题意转化为“抗战背景下如何面对民族苦难”的话题。考生可紧扣“坚忍不拔”“忧患意识”“家国情怀”,从“苦难面前不低头,坚忍不拔度时艰”“铭记历史传血脉,挺直脊梁向未来”“个人融入大时代,复兴路上展风采”这几个维度展开,唱响当代青年的生命赞歌。
  此外,考生也可从三则材料的关键表述切入:以“开不了口”谈“在沉默中蓄积力量”,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论“在灾难中觉醒坚挺”,以“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讲“在铭记中奋发超越”,彰显当代青年面对历史、民族与时代挑战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