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网络“黑话烂梗”带坏未成年人
文章字数: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曾在2024年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该活动旨在整治网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
网络语言文字的使用,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一方面,一些富有创意、生动形象的网络词汇,为语言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极大丰富了词语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也让老词焕发新生。但另一方面,不规范、不文明的网络语言文字大量存在,尤其是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问题突出。一些网络“黑话烂梗”粗俗、恶俗,却凭借各种手段成为“网络流行语”和“流量密码”,在一些网站平台“霸屏”。
这种现象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我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庞大,短视频用户规模也十分可观,他们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文字的关键阶段,认知和辨析能力有限。置身于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环境中,未成年人很容易被误导。例如,一些“黑话烂梗”被未成年人当作口头禅,同学之间相互模仿,容易形成不良风气,这不仅会改变他们的表达习惯,影响规范语言体系的形成,还可能对其“三观”塑造带来消极影响。
从法律和政策层面来看,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有明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法定地位。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也强调要强化包括网络信息在内的多领域语言文字监督检查,加强对新词新语等的监测研究和规范引导。此次专项行动正是对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力落实。
为了让专项行动取得实效,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家长和学校要切实履行职责。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语言,在作业、作文等写作中避免引用网络“黑话烂梗”,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家长要以身作则,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内容,多陪伴孩子进行纸质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
网络平台更要尽好管理责任。平台是网络语言文字传播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审核,针对不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乱象,完善识别模型,设计过滤或筛查系统。媒体也应严格自律,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舆论场的监管,督促平台和媒体严格把关。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意义重大。清理不规范、不文明网络语言文字相关信息,能够有效遏制网络语言文字乱象,净化网络环境,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守护好我们的母语文化和语言传承。
网络语言文字的使用,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一方面,一些富有创意、生动形象的网络词汇,为语言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极大丰富了词语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也让老词焕发新生。但另一方面,不规范、不文明的网络语言文字大量存在,尤其是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问题突出。一些网络“黑话烂梗”粗俗、恶俗,却凭借各种手段成为“网络流行语”和“流量密码”,在一些网站平台“霸屏”。
这种现象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我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庞大,短视频用户规模也十分可观,他们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文字的关键阶段,认知和辨析能力有限。置身于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环境中,未成年人很容易被误导。例如,一些“黑话烂梗”被未成年人当作口头禅,同学之间相互模仿,容易形成不良风气,这不仅会改变他们的表达习惯,影响规范语言体系的形成,还可能对其“三观”塑造带来消极影响。
从法律和政策层面来看,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有明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法定地位。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也强调要强化包括网络信息在内的多领域语言文字监督检查,加强对新词新语等的监测研究和规范引导。此次专项行动正是对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力落实。
为了让专项行动取得实效,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家长和学校要切实履行职责。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语言,在作业、作文等写作中避免引用网络“黑话烂梗”,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家长要以身作则,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内容,多陪伴孩子进行纸质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
网络平台更要尽好管理责任。平台是网络语言文字传播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审核,针对不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乱象,完善识别模型,设计过滤或筛查系统。媒体也应严格自律,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舆论场的监管,督促平台和媒体严格把关。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意义重大。清理不规范、不文明网络语言文字相关信息,能够有效遏制网络语言文字乱象,净化网络环境,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守护好我们的母语文化和语言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