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青少年“玩梗”有边界吗?
□王琦
文章字数: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针对大学生“玩梗”情况的调查显示,95.6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曾在网上“玩梗”。然而,一些过度娱乐化、极端化、低俗化的网络“烂梗”,不仅侵蚀网络文明,还可能对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行为习惯乃至思维方式造成负面影响。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玩梗”已成为青少年群体中一种普遍的社交现象。“95.67%的受访大学生有过网上‘玩梗’”经历的数据直观反映出“玩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高普及率。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青少年“玩梗”应当有所边界,厘清这一边界迫在眉睫。
  “玩梗”确实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吸引力。作为网络流行文化的体现,它不仅丰富了网络表达形式,更成为社交互动的“润滑剂”。新奇的表达方式带来乐趣,让青少年能够借助网络“热梗”抒发情感。这些流行语甚至能跨越文化差异,成为一种共同语言,拉近彼此距离。比如“爱你孤身走暗巷”这句歌词,能让素不相识的小学生迅速产生共鸣,成为群体互动的暗号。有些“梗”还蕴含深意,比如“我爸爸得了MVP”就以幽默方式讽刺社会现象,展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
  但不容忽视的是,“烂梗”如同网络生态中的“毒瘤”,正在侵蚀网络文明,对青少年造成诸多负面影响。一些“烂梗”将低俗当作幽默、把无礼视为个性,严重冒犯他人。例如由“唐氏综合征”引申出的“唐”字梗,对唐氏患者极不尊重;“卧龙凤雏”“国粹”等原本褒义的词汇被恶意曲解,丧失了原本的积极含义。更有甚者,部分“烂梗”源自恶性事件,如“化粪池警告”将悲剧娱乐化,扩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小仙女”等词汇被污名化,成为贬低特定群体的工具。这些“烂梗”不仅污染网络环境,更会扭曲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导致他们在书面表达中滥用网络用语,难以区分网络语言与规范用语。
  那么,青少年“玩梗”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这需要从多个维度考量。从内容层面看,应避免传播带有恶意、过度娱乐化或歪曲本意的“梗”。在使用前,需考量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否会冒犯他人。从使用场景看,线下交流中“玩梗”要格外谨慎,开玩笑需把握分寸,不能过于随意。在新闻报道、学术论文、公众人物发言等正式场合,更应避免随意“玩梗”。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受众感受,如果对方不接受某个“梗”,或相关群体不愿其被娱乐化,就应当停止使用。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充满活力、渴望表达,但辨别能力仍在发展中。面对复杂的网络“梗”文化,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引导。学校可通过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习惯,及时给予正确指导;社会各界也要共同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让青少年在享受“玩梗”乐趣的同时,能够自觉抵制“烂梗”,做到规范用语、文明表达。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