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
文章字数:
改革开放让我最难忘的一件大事——我成了“大学生”。
我弟兄四人,除了我,其余三人都是正规大学毕业。
1972年3月我高中毕业,回乡扛锄头、推小车。到了年底,我应征入伍,到了上海警备区警备师。后来提干,被调到政治部当干事。
1983年,经部队领导推荐我去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学习。经过考试,被顺利录取,以半脱产的形式入校深造。那时,我与妻子分居两地,业余时间充足,晚上几乎都用来读书、学习。
与此同时,在我们机关内也掀起了参加自学考试的热潮。许多年轻干部纷纷报名,加入到自学考试的大军中来。离我们机关大约三百米,就是上海教育学院。学院与时俱进开门办学,辅导校外的自考生只收取极低的上课和组织考试费用。机关那些参加自学考试的干部,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晚上吃罢晚饭,便相约到学院听课。我因已经在读半脱产班,开始并没有报名参加他们的学习。
没有想到,一个偶然的事件——其实就是一句玩笑话,让我也加入到自学考试的行列之中。
说实在的,自学考试十分艰难。几乎每一个人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修。那时,大家的文化基础普遍很差,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当时的考试安排是上、下半年各考一次,每次考四门。机关的那些干部一次只报一两门,能够顺利通过,就算不错。一门不过的,也挺正常。
记得有一个姓阚的老乡,也参加了自学考试。他的基础相对较差,脑瓜又不算灵活,学了一年考了两次,仅仅通过了一门。他经常在我面前叨叨:“哎呀,自学考试太难了,不像你这样脱产学习的,只要能入学,最后毕业手拿把掐。”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他的意思,明显是羡慕加忌妒。说得多了,我有点烦。有一次,他又在我面前唠叨,我随口说了一句:“有什么难的?下一次,我和你一块儿去考!”老阚一听,来了精神:“真的吗?”“真的。下次再报名时,你帮我报上名,我和你一起考。”我说。老阚不放心,又追问了一句:“真的吗?”我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这样,我上了自学考试这条船。
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从此,我每天晚上和老阚等人,结伴去教育学院听课。我暗想,头一炮一定要打响,不能让老阚等人看笑话。因此,听课特别认真,复习非常刻苦。
听了半年的课,到了考试时间。老阚问我:“你报一门还是两门?”我说:“报四门!”老阚很吃惊:“报四门?”“对,报四门。”我说。
嘴上说着,其实心里也在打着小九九。这时我已经在第二教育学院政教系学习了一年,有些基础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交叉的。我报四门,可以确保两门及格。这样,无论是老阚还是其他参加自考的干部,都无话可说。
考试后,分数陆续公布。有的同事与统计分数的老师关系较熟悉,成绩一出来,老师便主动通知了他们。我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考试,老师不认识,只好焦急地等待着。大约过了一个月,有天晚上上完课,吴干事对我说:“老孙,走,我与你一块找老师查查分数去。”到了自学考试办公室,说明来意,老师问:“带准考证了没有?”我根本毫无准备,怎么会带准考证呢?老师说:“没有准考证号码,没法查,好几万人考试,是按照号码登记的分数。”我一急,对老师说:“全部号码我记不住了,后四位我知道。”老师一查,立刻大叫:“不得了!你全及格了!”又补充一句:“你今天晚上睡不着觉了。”我简直高兴坏了。
消息不胫而走。在整个机关内,参加考试的,不参加考试的,都知道我一次通过四门课程的事情了。
到了下半年,我乘胜追击,又报了三门,结果又是全部顺利通过。据老师讲,上海只有一个一年通过八门的,是一名女记者。我也算并列第二名了。
参加自学考试者,一门课程考试及格了,发给单科合格证书;全部课程考试都及格了,发给毕业证书。就这样,我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文凭。
在此之前,我也顺利从上海第二教育学院政教专业毕业。两年之内,两张大专毕业证书被我揣到了兜里。
我弟兄四人,除了我,其余三人都是正规大学毕业。
1972年3月我高中毕业,回乡扛锄头、推小车。到了年底,我应征入伍,到了上海警备区警备师。后来提干,被调到政治部当干事。
1983年,经部队领导推荐我去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学习。经过考试,被顺利录取,以半脱产的形式入校深造。那时,我与妻子分居两地,业余时间充足,晚上几乎都用来读书、学习。
与此同时,在我们机关内也掀起了参加自学考试的热潮。许多年轻干部纷纷报名,加入到自学考试的大军中来。离我们机关大约三百米,就是上海教育学院。学院与时俱进开门办学,辅导校外的自考生只收取极低的上课和组织考试费用。机关那些参加自学考试的干部,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晚上吃罢晚饭,便相约到学院听课。我因已经在读半脱产班,开始并没有报名参加他们的学习。
没有想到,一个偶然的事件——其实就是一句玩笑话,让我也加入到自学考试的行列之中。
说实在的,自学考试十分艰难。几乎每一个人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修。那时,大家的文化基础普遍很差,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当时的考试安排是上、下半年各考一次,每次考四门。机关的那些干部一次只报一两门,能够顺利通过,就算不错。一门不过的,也挺正常。
记得有一个姓阚的老乡,也参加了自学考试。他的基础相对较差,脑瓜又不算灵活,学了一年考了两次,仅仅通过了一门。他经常在我面前叨叨:“哎呀,自学考试太难了,不像你这样脱产学习的,只要能入学,最后毕业手拿把掐。”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他的意思,明显是羡慕加忌妒。说得多了,我有点烦。有一次,他又在我面前唠叨,我随口说了一句:“有什么难的?下一次,我和你一块儿去考!”老阚一听,来了精神:“真的吗?”“真的。下次再报名时,你帮我报上名,我和你一起考。”我说。老阚不放心,又追问了一句:“真的吗?”我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这样,我上了自学考试这条船。
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从此,我每天晚上和老阚等人,结伴去教育学院听课。我暗想,头一炮一定要打响,不能让老阚等人看笑话。因此,听课特别认真,复习非常刻苦。
听了半年的课,到了考试时间。老阚问我:“你报一门还是两门?”我说:“报四门!”老阚很吃惊:“报四门?”“对,报四门。”我说。
嘴上说着,其实心里也在打着小九九。这时我已经在第二教育学院政教系学习了一年,有些基础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交叉的。我报四门,可以确保两门及格。这样,无论是老阚还是其他参加自考的干部,都无话可说。
考试后,分数陆续公布。有的同事与统计分数的老师关系较熟悉,成绩一出来,老师便主动通知了他们。我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考试,老师不认识,只好焦急地等待着。大约过了一个月,有天晚上上完课,吴干事对我说:“老孙,走,我与你一块找老师查查分数去。”到了自学考试办公室,说明来意,老师问:“带准考证了没有?”我根本毫无准备,怎么会带准考证呢?老师说:“没有准考证号码,没法查,好几万人考试,是按照号码登记的分数。”我一急,对老师说:“全部号码我记不住了,后四位我知道。”老师一查,立刻大叫:“不得了!你全及格了!”又补充一句:“你今天晚上睡不着觉了。”我简直高兴坏了。
消息不胫而走。在整个机关内,参加考试的,不参加考试的,都知道我一次通过四门课程的事情了。
到了下半年,我乘胜追击,又报了三门,结果又是全部顺利通过。据老师讲,上海只有一个一年通过八门的,是一名女记者。我也算并列第二名了。
参加自学考试者,一门课程考试及格了,发给单科合格证书;全部课程考试都及格了,发给毕业证书。就这样,我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文凭。
在此之前,我也顺利从上海第二教育学院政教专业毕业。两年之内,两张大专毕业证书被我揣到了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