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妙用四法品《唐诗三百首》
□ 陈皖民
文章字数:
  
  《唐诗三百首》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常读常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历史语境的变迁和不同地区语言表达的隔阂,有时阅读《唐诗三百首》会感到诸多困惑。为了帮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唐诗三百首》的艺术魅力与思想精髓,笔者基于多年的学习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四种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
  诗眼提炼法
  《唐诗三百首》虽是一本涉及众多诗人的唐诗选集,但我们可以通过提炼众多诗作中反复出现的核心字眼,贯穿整个阅读过程,使诸多诗作相互关联并最终形成整体。
  例如,许多诗歌的艺术表达存在一条贯穿性的核心意象——明月。例如,李白在《玉阶怨》中写:“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通过晶帘与明月,构建出极具张力的闺怨意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个体生命的短暂性与自然亘古的永恒性在此激烈碰撞,使自然之月升华为永恒的精神符号。王昌龄的《从军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将具象的冷月转化为乡愁的量度标尺。
  主题分类法
  主题分类法是将《唐诗三百首》中主题相近的诗歌归类研读。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系统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深入认识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艺术表达,从而深度理解唐诗的多元意境。
  例如,《唐诗三百首》对季节主题的描摹贯穿始终。孟浩然在《春晓》中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捕捉春日的瞬息之美;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营造秋夜的静谧;柳宗元在《江雪》中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勾勒冬日的孤寂。通过整合诗篇,可清晰感知诗人对时间流转的敏锐观察与情感寄托。
   比较分析法
  《唐诗三百首》汇聚了众多诗人的经典之作,以诗人为切入点,分析不同诗人的诗作内容与风格,有助于从多元视角深入理解唐诗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
  众所周知,李商隐的诗以深情绵邈、意境朦胧著称。例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从这两句诗里,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经历的追忆和复杂情感,那种迷茫与怅惘,仿佛隔着千年时光仍能触动人心。李商隐擅长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将内心深处的情感藏于瑰丽的辞藻之下,展现出一种幽微深邃的美感,这反映出李商隐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追求情感的细腻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而白居易的诗风却大不相同,他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闻名。他的《卖炭翁》用质朴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展现出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白居易的诗作往往直接反映社会现实,以叙事为主,让读者很容易理解诗中的含义和情感。这反映出白居易追求诗歌的实用性和教化功能,希望通过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引起社会的关注。
  通过对李商隐和白居易诗作的比较分析,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截然不同的风格,拓宽对《唐诗三百首》艺术表达的理解,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多元化感受唐代诗人们多样的创作个性和人文情怀。
   联系当下法
  《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诗句跨越千年,依然能在当代生活中找到鲜活的共鸣。将诗歌意境与现代场景相连结,依旧能在古今对话中获得情感共鸣与价值启迪。
  以孟郊的《游子吟》为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生动刻画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与关爱。在当下,尽管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父母对孩子的爱却从未改变。每次离家远行,父母准备行李时细致叮嘱的话语、装满各种生活用品的背包,都饱含着和诗中一样深沉的爱意。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学习和成长环境里,这句诗的意义尤为凸显。当同学们在学习中取得一点成绩时,不能满足于现状,而要像诗中所表达的那样,不断追求进步,挑战更高的目标。比如在考试取得好成绩后,不能骄傲自满,要继续努力,攻克更难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在成长道路上走得更远。
  这些经典唐诗虽然创作于古代,但依然能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它们就像一位位智慧的师者,让我们反思自己在工作、交友和学习等方面的行为,为我们答疑解惑,更好地面对生活。
  综上所述,诗眼提炼法把握中心要义,主题分类法丰富多元视角,比较分析法深化人物理解,联系当下法体现当代价值。这能让我们在《唐诗三百首》中不断挖掘其思想精华,为我们的自我成长、道德修养和生活实践提供滋养。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