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人物描写更出彩
文章字数:

精彩的人物描写总能瞬间抓住读者的目光,在写考场作文时,如果考生能紧扣人物特征、巧妙铺陈,那么就可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和名家作品,提炼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让人物描写更出彩。
连续使用动词,增强画面感
写人物做一件事时,可以用一系列的动词来表现,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
例如冯骥才的短篇小说《俗世奇人·苏七块》:“过了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着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民国初年天津卫正骨拿踝的头牌大夫,他有个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绝不搭理。节选部分描述了“苏七块”给贫穷的三轮车夫张四接骨的场景,在这段文字中,“挽、放、捏、拉、推、顶、压”七个动词连用,既展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又为其后面“赠药”的善举埋下伏笔。这种将大动作分解为小动作的写法,犹如电影慢镜头,让读者仿佛目睹了接骨的全过程,甚至能听到骨骼“咔嗒”的复位声。动词的精准堆叠,往往比大段静态描写更具表现力。
刻意夸张用词,增强感染力
例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堪称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要是对你可怜的母亲,你肯无条件抛弃承继权,把你的前途完全交托给我的话,我觉得更满意。我按月付你一百法郎的大利钱……”“公证人说,‘以我的责任,应当告诉你,这样你自己是一无所有了……’”“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这才叫做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我祝福你!你是一个贤德的姑娘,孝顺爸爸的姑娘。你现在爱做什么都可以。”
在这段描写中,夸张手法贯穿始终——颤抖的双手、扭曲的亲情逻辑。作家通过放大守财奴的每个表情、动作和语言,将其异化的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考场写作时,抓住最突出的特征适度夸张,往往比平铺直叙更具感染力。
努力拓展想象,形成立体感
文章的立体感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描写不停留在平面上,而是多角度下笔,使描写有层次感。
例如梁实秋的《下棋》一文:“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君子无所争,下棋却是要争的。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咕嘟着嘴作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词,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
作者用八个“或”字排比,多角度呈现,把下象棋时劣势一方的窘态写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这种排比式描写就像摄影中的环绕拍摄,通过不同维度的细节叠加,让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在考场有限的篇幅里,这种“以点带面”的写法最能展现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好的人物描写就像在湖面投石,会激起层层涟漪。动词连用是基石,让描写扎实有力;夸张修辞是调味,使个性鲜明突出;排比铺陈是维度,令形象丰满立体。同学们若能掌握这几种方法,再加上细致观察,一定能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在考场上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