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难忘的自考岁月
□王连想
文章字数:
  前些天,要进行中级职称申报,当我在最高学历那栏填上本科,并在最高学历毕业院校栏写下北京师范大学的名字时,那些经历过的自考时光,又如放电影般从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出来。
  2011年7月,自宝鸡文理学院美术教育专科专业毕业后,我考取了河北省沧州市的农村特岗教师岗位。刚工作的前两年,因为才安顿下来,还没关注自身专业成长的问题,慢慢才发现,新招录的同事们学历都非常高,在校的9个特岗教师中,只有2个是专科,而我就是其中之一。低学历不仅会在将来的职称晋升、骨干教师评选等一系列活动中受阻,还会成为教师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一个标签。所以在接受了几轮继续教育学习之后,后知后觉的我决定提升一下自己。有同事给我推荐函授,说这种学习方法灵活高效,学历证书拿得快,也有朋友说成人高考很不错。思来想去,通过层层对比,我最终选择了大家口中所说含金量比较高的自学考试。
  因为工作单位处于三个村子交界的一片荒地上,信息较为闭塞,报考什么样的院校、专业,怎样去报考,都是当时摆在眼前的难题。于是,工作之余我就在网上查找自考的政策、报名方法与流程。我的教师资格证是初级中学的,当时正在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我,想着如果能更好地服务自己的小学教育,就要了解与小学教育联系最为密切的幼儿教育,提前懂点幼儿知识,将来自己有了孩子,也能用得上。于公于私,我都觉得报考幼儿教育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就决定选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2016年暑假,自己在网上搜了北京招生教育考试院的网站,在上面进行了注册。同时,一遍遍地搜各种注意事项,并将要完成的课程、每门课程需要获取的学分值等信息,工工整整地抄在了一个小本子上。当时所在的镇子相当落后,想要找个照相馆都很困难。报名网站要求用蓝底的小二寸照片,我就自己站在宿舍的蓝窗帘前用相机自拍了几张,并选取了最满意的一张传了上去,没想到很快就审核通过了。
  由于没及时关注信息,注册完成时已是当年的9月。当时北京的自考每年进行两次,分别为4月和10月,错过了报考期的我只能等到第二年(2017年)的2月份再报考。考试科目和用书招生网站上已提前公布,为了买到正确版本的教材,我将这两个月份要考的科目和对应的书籍一字不差地抄下来,然后对照着去网上选,等到教材到后,再一门门地去学。当时学校人手不足,我几乎一个人承包了整个班级的课,数学、语文、英语、音乐、美术……所有规定的课程都要开齐上全,白天自学是基本不可能的,我就把自学的时间改到了夜晚。自己是跨省的特岗教师,一到晚上,空荡荡的校园里就只有我孤身一人了,正是自学的最好时光。
  一个人在房间内踱来踱去,反反复复背诵着重要的知识点,并将背诵过去的逐一做好记录,再慢慢默写一遍,几天时间稿纸就积了一堆。现在想想,那几年几乎是我人生当中最充实的几年。
  白天教孩子们学知识,晚上自己给自己充电。那时的我凌晨一点前几乎没有合过眼,即便如此勤奋,学习还是非常吃力。大致应了那句“隔行如隔山”的俗语,原本学美术教育的我,突然学习幼儿教育的知识,一切都是新的,自然要从零开始。
  沧州到北京还有四百多里的路程。当时的我在距离沧州市还有接近一个半小时路程的农村里,所以进京考试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在村子里呆久了,出趟远门,一切都显得既陌生又新鲜。好在坐哪个班次的火车,几点上几点下,然后再坐哪个方向的地铁,这段地铁要运行多少分钟,我都有详细的记录。每次的考试时间都是周六周日,怕耽误孩子们上课,我选择在周五上完最后一节课后,坐同事的车到县城再坐火车。经过多半夜的跋涉,在第二天的凌晨四五点到达北京站,再坐地铁到相应的考点考试。考完后,我会按提前规划好的时间点,在周一的凌晨四点从县城火车站下车步行四十余里,赶在同学们到达学校之前回到单位。
  第一次的自考成绩有点儿惨。报了四门,只有两门合格。幸亏考试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全国各地自考的同学,跟他们切磋学习技巧,之后再学习的时候,自己就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一边练习一边巩固,感觉学习的强度又回到了高中时代。
  北京的自考很严格,连瓶水也很难带进考场,这种氛围既保证了自考的严肃性,也让大家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尊重。有门《儿童文学鉴赏》的课程,我考了三次才通过,虽然过程有点痛苦,但在后来的教学中,发现好多的阅读与写作课都与这门课程有关,帮我解决了不少困难。因为当时自己的工资只有1800多元,除去报名费、资料费以及来往的路费,在北京住宿就有点儿紧巴了,所以在来来往往的过程中,候车室就成了我歇脚的最好选择。考试期间,泡面、面包是我的主打食品。当时我的考区在东城,每一门课程都有指定的考场,所以考试地点是不断变换的。在我考试的那几年时间里,走遍了东城区大大小小的学校,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大城市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
  在所有科目考试合格后,迎来了毕业机会。有同学选择放弃学位直接毕业,而我选择写学位论文,争取拿到学位证书。因为专科毕业并未涉及到毕业论文的写作,写论文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北京师范大学李茂贞老师的指导下,我从选题开始,一步步做,搜集文献资料、做笔记、撰写开题报告,然后按部就班地写下来。那时儿子还小,白天要去上班,写论文只能是周末和每天晚上。妻子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全力支持我,为我写作毕业论文提供了充足的时间。那段时间,写作、查重、修改一次又一次,最晚的时候能熬到凌晨三点半。令人备受鼓舞的是,李茂贞老师既耐心又细致地给我指出了需要修改的地方。有几次都凌晨了,她还通过电子邮件给我解答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我慢慢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技巧,也为以后工作中的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秋,当橄榄绿的印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名烫金字样的学位证书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带着它在北京师范大学海淀校区转了一圈儿。五年的漫漫自考路,磨砺出的是遇到困难慢慢去攻克的态度,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学海无涯,唯有勇敢登攀,才能学有所获,才有机会看到更加灿烂的一片天。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