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试题信息 破解诗歌难题
文章字数:
在高三后期有关诗歌题目的复习中,老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先读懂诗歌,再依题作答。这个要求没什么问题,但倘若学生在考场上读不懂诗歌怎么办,难道要放弃答题吗?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一些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诗歌基础不够扎实和积累不够丰富的情况下,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例如 2025 年泸州高三“三诊”的诗歌鉴赏题(选材于黄景仁的《杂感四首·其二》):“岁岁吹 箫江上城,西园桃梗托浮生。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长铗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剧怜对酒听歌夜,绝似中年以后情。”
由于本诗运用了“ 吹箫”“土偶桃梗”“ 老马识途”“冯谖弹铗而歌”等多个典故,试题也没有任何注释和其他补充信息,因而给考生读懂该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这样高难度的诗歌鉴赏题,学生可以巧妙地利用试题信息和教材迁移,在诗歌典故积累不够,语感不怎么出色,甚至读不懂诗歌的情况下,拿下一定的分数。
例如15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具有沉郁之气,诗人压抑而愁苦,郁愤之情溢于言表,不可遏制。B.“岁岁”二字,意为年年如此,意含幽怨,为全诗奠定了感情 基 调。 C. 颔联以“马”和“蝉”隐喻自己对仕途不懈的追求,决不放弃的精神。D.颈联用典抒情,表达了对生活的厌倦,以及内心的不平,隐喻自己仕途奔波不堪其累。
学生可以先朗读A项,勾画关键词“沉郁”“愁苦”“郁愤”,再浏览全诗,勾画本诗的情感关键词“浮生”“疲路”“吞声”“气难平”。由此可以联想到“浮生若梦”“忍气吞声”“郁愤难平”等,学生自然容易判断A项正确。
同样的道理,通过勾画B 项关键词“幽怨”,能轻而易举地判断,其实前两项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只是表达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而已。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审读C项,其关键词“不懈的追求”和“决不放弃”是昂扬向上的,其情感基调与前两项完全相反。结合本诗 的情感 关键 词“浮 生”“疲路”“吞声”“气难平”可以看出,本诗的情感基调不太可能是“昂扬向上”的,由此可见,只能是 C 项错误。如此巧用题干信息和选项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学生可以运用同样的思路处理 16 题:“本诗尾联‘对酒听歌’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二者情景相似,但作用不同,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纵使学生读不懂黄景仁的《杂感四首·其二》,也能借助试题信息和课内知识巧妙迁移做出这道题。
学生先读 16 题题干“结论”,勾画关键词并思考:1.“对酒听歌”与“对酒当歌 ”有 何 相 似 之“ 情境”?——主人公的行为(喝酒、听歌或放歌)都与“酒”和“歌”有关。2.“作用不同”中的“作用”是指什么作用? —— 诗 中的“ 歌 ”与“酒”(“喝酒”“听歌”或“放歌”的行为)起到的抒情言志的作用不同。3.“不同”二字对读不懂黄景仁《杂感四首·其二》的同学而言有何用处呢?——既然读不懂黄 景仁《杂感 四首·其二》那就先不管它,只要弄清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的“酒”和“歌”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根据题干“ 但作用不同 ”这个结论,我们沿着相反的方向,就可以轻松推测出黄景仁《杂感四首·其二》中“对酒听歌”的“酒”和“歌”在表情达意和塑造诗歌主人公上的作用。
通过回归教材,学生可以知道:
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开篇以“酒”和“歌”起兴,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英雄迟暮的感慨。从诗歌结尾“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以看出,曹操并没有因为“人生短暂和英雄迟暮”而消极颓废,而是渴求广泛延揽人才,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全诗没有“借酒消愁”之消极颓废,而是“悲中寓壮,哀而不伤”,为全诗奠定了慷慨激昂的基调,彰显出诗人建功立业的豪迈英气。
紧扣题干指令 关键词“ 情境”和“作用”稍加提炼,自然可以归纳出答案:曹操以“对酒当歌”开篇起兴,引发“人生短暂和英雄迟暮”的感慨;塑造了雄才大略、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突出了其渴望延揽人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奠定了全诗慷慨激昂、昂扬向上的感情基调。
既然题干明确肯定本诗尾 联“ 对酒听 歌”与曹操《短歌行》中的“酒”和“歌”作用不同,结合黄景仁《杂感 四首·其二》中“浮生”“疲路”“吞声”“气难平”等情感关键词所揭示的“悲情”来看,黄景仁是以“对酒听歌”这看似欢乐的场面,来反衬诗人内心的压抑、愁苦和怀才不遇的郁愤,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压抑消极、郁愤不平的。
紧扣题干指令关键词“ 情境”和“作用”稍加提炼,自然能归纳出答案:黄景仁《杂感四首·其二》中,以“对酒听歌”的热闹场面反衬诗人内心的压抑、愁苦,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郁愤不平,塑造了一个消极悲观、怀才不遇的愤懑的诗人形象。
综上所述,在高三后期的复习中,学生应采取灵活机动的备考策略,立足于考场的特定情境和试题的特定 差异 ,将看 似“高 不可攀”的疑难问题简单化。若能如此,则可化难为易。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一些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诗歌基础不够扎实和积累不够丰富的情况下,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例如 2025 年泸州高三“三诊”的诗歌鉴赏题(选材于黄景仁的《杂感四首·其二》):“岁岁吹 箫江上城,西园桃梗托浮生。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长铗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剧怜对酒听歌夜,绝似中年以后情。”
由于本诗运用了“ 吹箫”“土偶桃梗”“ 老马识途”“冯谖弹铗而歌”等多个典故,试题也没有任何注释和其他补充信息,因而给考生读懂该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这样高难度的诗歌鉴赏题,学生可以巧妙地利用试题信息和教材迁移,在诗歌典故积累不够,语感不怎么出色,甚至读不懂诗歌的情况下,拿下一定的分数。
例如15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具有沉郁之气,诗人压抑而愁苦,郁愤之情溢于言表,不可遏制。B.“岁岁”二字,意为年年如此,意含幽怨,为全诗奠定了感情 基 调。 C. 颔联以“马”和“蝉”隐喻自己对仕途不懈的追求,决不放弃的精神。D.颈联用典抒情,表达了对生活的厌倦,以及内心的不平,隐喻自己仕途奔波不堪其累。
学生可以先朗读A项,勾画关键词“沉郁”“愁苦”“郁愤”,再浏览全诗,勾画本诗的情感关键词“浮生”“疲路”“吞声”“气难平”。由此可以联想到“浮生若梦”“忍气吞声”“郁愤难平”等,学生自然容易判断A项正确。
同样的道理,通过勾画B 项关键词“幽怨”,能轻而易举地判断,其实前两项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只是表达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而已。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审读C项,其关键词“不懈的追求”和“决不放弃”是昂扬向上的,其情感基调与前两项完全相反。结合本诗 的情感 关键 词“浮 生”“疲路”“吞声”“气难平”可以看出,本诗的情感基调不太可能是“昂扬向上”的,由此可见,只能是 C 项错误。如此巧用题干信息和选项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学生可以运用同样的思路处理 16 题:“本诗尾联‘对酒听歌’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二者情景相似,但作用不同,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纵使学生读不懂黄景仁的《杂感四首·其二》,也能借助试题信息和课内知识巧妙迁移做出这道题。
学生先读 16 题题干“结论”,勾画关键词并思考:1.“对酒听歌”与“对酒当歌 ”有 何 相 似 之“ 情境”?——主人公的行为(喝酒、听歌或放歌)都与“酒”和“歌”有关。2.“作用不同”中的“作用”是指什么作用? —— 诗 中的“ 歌 ”与“酒”(“喝酒”“听歌”或“放歌”的行为)起到的抒情言志的作用不同。3.“不同”二字对读不懂黄景仁《杂感四首·其二》的同学而言有何用处呢?——既然读不懂黄 景仁《杂感 四首·其二》那就先不管它,只要弄清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的“酒”和“歌”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根据题干“ 但作用不同 ”这个结论,我们沿着相反的方向,就可以轻松推测出黄景仁《杂感四首·其二》中“对酒听歌”的“酒”和“歌”在表情达意和塑造诗歌主人公上的作用。
通过回归教材,学生可以知道:
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开篇以“酒”和“歌”起兴,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英雄迟暮的感慨。从诗歌结尾“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以看出,曹操并没有因为“人生短暂和英雄迟暮”而消极颓废,而是渴求广泛延揽人才,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全诗没有“借酒消愁”之消极颓废,而是“悲中寓壮,哀而不伤”,为全诗奠定了慷慨激昂的基调,彰显出诗人建功立业的豪迈英气。
紧扣题干指令 关键词“ 情境”和“作用”稍加提炼,自然可以归纳出答案:曹操以“对酒当歌”开篇起兴,引发“人生短暂和英雄迟暮”的感慨;塑造了雄才大略、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突出了其渴望延揽人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奠定了全诗慷慨激昂、昂扬向上的感情基调。
既然题干明确肯定本诗尾 联“ 对酒听 歌”与曹操《短歌行》中的“酒”和“歌”作用不同,结合黄景仁《杂感 四首·其二》中“浮生”“疲路”“吞声”“气难平”等情感关键词所揭示的“悲情”来看,黄景仁是以“对酒听歌”这看似欢乐的场面,来反衬诗人内心的压抑、愁苦和怀才不遇的郁愤,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压抑消极、郁愤不平的。
紧扣题干指令关键词“ 情境”和“作用”稍加提炼,自然能归纳出答案:黄景仁《杂感四首·其二》中,以“对酒听歌”的热闹场面反衬诗人内心的压抑、愁苦,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郁愤不平,塑造了一个消极悲观、怀才不遇的愤懑的诗人形象。
综上所述,在高三后期的复习中,学生应采取灵活机动的备考策略,立足于考场的特定情境和试题的特定 差异 ,将看 似“高 不可攀”的疑难问题简单化。若能如此,则可化难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