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青少年心理之困需合力解围
文章字数:
  青少年心理危机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难题之一。妥善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不仅关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更与社会安定息息相关。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长远发展。若青少年心理危机得不到有效解决,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危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在《关于加快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的提案》中建议,政府应加大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经费拨款,并将“心理状况评估”“心理咨询”项目纳入医保范围。
  有研究机构对14~35岁的青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受访青年中近三成具有抑郁风险,近一成有抑郁高风险。前些年还有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在21.6%以上,全国有3000万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受到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困扰。中小学生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抑郁症检出率呈现低龄化趋势。
  要想解决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让更多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虽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但没有得到相关各方的足够重视。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在儿童精神科门诊的就诊率不到三分之一。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缺乏认识,认为孩子只是“闹情绪”“想不开”,过段时间就会好,从而忽视了问题的严重性。学校方面,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专业的师资和有效的干预措施。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不够。对此,家长、学校、相关部门等各方要能够正视与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学生学业压力大有着密切关系。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课业负担沉重。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势在必行。学校应合理安排课程和作业量,减少不必要的考试和评比。家长也应转变教育观念,不要过分追求孩子的成绩,而是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和家庭要营造一个包容、理解的环境,对待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注重保护他们的隐私,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避免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除了要改变思想观念,还要加强“硬件”建设。比如优化中小学生精神卫生资源统筹和诊疗机制。翟美卿指出,由于经费有限,大部分地市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仍未普及,无法做到尽早识别、尽早干预。所以,还有必要拨出专项经费,有条件的地区将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同时应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帮扶。还有必要将“心理状况评估”“心理咨询”项目纳入医保范围。
  将“心理咨询”项目纳入医保范围,能够减轻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能够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能够提高患者就医的积极性,提高医院心理科青少年就诊率,这也符合医保“应保尽保”的政策,是对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制度兜底”。
  解决青少年心理危机需要突破“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模式,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多系统协同的干预体系。正如翟美卿委员强调,这既是教育问题,更是民生工程。只有采取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文化重塑的“组合拳”,才能真正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