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墨路星火
——散记三十余载自学路
文章字数:
  □李树坤
  1990年秋,我考入省内一所师范大学物理系专科班,那时大学生毕业还包分配,因此算是跳出了农门。我并不喜欢理工类专业,上中学时偏爱作文,因家庭条件所限,无钱买课外读物。所幸到了大学,才有机会阅读课外书籍,经常泡在学校阅览室翻阅喜爱的书籍,有时还借回来在宿舍里细细品读。
  大学期间,有一段时间我喜欢上了诗歌。这源自我的同桌他喜欢诗歌,还经常带我去参加诗会。那时,我对同桌十分崇拜。1991年秋天,接到一文友发来的“中国当代500名大学生佳作集”的征稿函,我们便投寄了自己的作品,所幸被收入到《青春的思索》一书里,那本早已发黄的诗集,至今还摆在我的书架上。
  大学时光如白驹过隙,毕业后我进入县职业中专成了一名教师。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才深深体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的含义,我深感自身知识的匮乏,便经常出入县图书馆和学校的阅览室,业余时间自学与我所教学科有关的书籍,恶补教学经验。通过这种自学方式,我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心底那颗文学的种子也开始萌芽。
  20世纪90年代初期,职业教育已经开始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1995年秋的一天,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赵志浩来我们学校视察工作。那天,我上完课便到现场观看,随后撰写了一则消息投给报社。稿子投出后,想不到在国庆节那天刊登在报纸的头版报眼位置。
  校长看到报纸后找到我,说:“想不到你还有写作才能,以后为学校写宣传稿吧。”我推辞说怕胜任不了。校长鼓励我说:“慢慢来,边学边写。”于是,我硬着头皮接下了这项工作。
  从此,阅读报纸成了我的习惯。起初,我先是仿写,写完后找有经验的同事帮忙修改。偶尔还会有同事讥笑我,对此我并不生气,而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出个样儿来。
  平时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我都积极参与,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撰写成通讯稿。此后,稿子发表得越来越多,由一开始的主动投稿,变成了编辑打电话向我约稿。1998年5月,我被调到县教育局专门从事教育宣传工作,还负责编辑《教育信息》。
  到了新岗位,才发现自己平时的知识远远不够用,我便报名参加了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学了半年被迫放弃了。2000年,我又报考了相对轻松的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按时到市里参加集中学习,认真听老师讲课,从未耽误学习,终于在两年后,取得了本科学历证书。
  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不光是为了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写作有帮助。那时没有互联网,稿子都是手写。比较难的是给领导写讲话稿,从起草到定稿,每次都得改七八遍。为了一篇大稿,我经常加班熬夜,饭都顾不上吃,因此,得了个“拼命三郎”的绰号,熬夜写作的“坏习惯”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写得多了,经验就丰富了。截至2005年,我已经在报刊发表新闻作品千余篇。当年11月,34岁的我被调到了县委新闻科,成了宣传战线上的一名新兵。这对我来说,就像踏入一条新河,要想游刃有余,就必须不断学习。我仍然坚持每天早上读报,来不及细读就把文章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有了时间再学。在参加新华社山东分社的培训学习班期间,认识了几家媒体的编辑记者,我虚心向他们请教,认真研读他们赠送的作品集。我的作品也从“豆腐块”的短消息变成了近万字的长篇通讯,在各级报刊都有发表。2023年,我的工作岗位有了新的变化,工作不再忙忙碌碌,我的文学梦便开始苏醒了。2024年3月6日,我重拾文学写作后的第一篇作品《老家有个大火炕》刊登在省里一家报纸副刊上。此后,我开始学习副刊文章,坚持每天阅读几篇佳作。除去散文创作,我也开始关注小小说创作。为了写好小小说,我加入了多个专业小小说群向文友们请教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作品陆续发表。最让我想不到的是,职场小说《大刘辞职》刊登在《自学考试报》职场版面的头条位置。当我在网上搜到报纸的那一刻,心情激动得无以复加。
  整整写了一年,我有30余篇作品发表。可喜的是去年12月最后一天,我正式加入了省作家协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蓦然回首,参加工作33年来,最大的感慨就是:学习,永远在路上,让自学成为习惯。这一路风风雨雨,收获了无数的喜悦。自学之路,已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最美好的记忆。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