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学生的事情须让学生亲手做
——从“教师经常亲自……”谈起
文章字数:
  □张建国
  近日到一所学校参观时,看到介绍教师感人事迹的材料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教师经常亲自打扫教室。”对于这样的话,不少教师感到并不陌生。的确,翻翻材料、看看展板、听听报告,包括职称晋升、评选优秀教育人才述职,以及一年一度的年度述职述廉过程中,“教师经常亲自……(为学生做事情)”的事情,可以说是常常遇见。显然,为数较多的教师对此类事情是表示肯定和赞成的。
  不错,“教师经常亲自……”表现了教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亲力亲为的工作作风和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令人感动和敬佩,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事迹不宜宣传,类似的做法不应提倡,相关的经验也不该推广。
  一是教师有越俎代庖之嫌。2004年3月,教育部关于发布《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以下简称《守则》和《规范》)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修订后的《守则》及《规范》自2004年9月1日起执行。”《守则》和《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如“积极参加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显然,打扫教室应该是学生做的事情而不是教师的分内事,因此,如果教师包办代劳了,就背离了《守则》与《规范》的基本要求,着实不妥。
  二是学生有坐享其成之嫌。“打扫教室”之类的事情由教师“经常亲自”完成后,学生很可能就会形成错误的认知,认为教师做的都是“分内事”,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与“打扫教室”等值日没有多少、多大关系。时间长了,他们对“教师经常亲自……”就会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习惯于享受教师代劳营造的整洁、美好环境,理所当然地不参与“打扫教室”等力所能及的劳动。这对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提高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都是有害无益的。
  三是教育有边界不清之嫌。理想的教育生态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比较清晰的边界意识。无论是谁,都应该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努力做好分内之事,不必也不应干涉他人的领域,否则,就是对他人角色及其劳动的不尊重。“教师经常亲自……”就显露了教师边界意识模糊,导致的后果则是“吃力不讨好”——对教师自身来说,在常态化、长效化减轻教师过重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的当下,教师“吃力不讨好”的行为无异于“自我增负”“自我加压”,让工作负担更重、压力更大;从学生方面来讲,未能发挥其主体作用,使他们失去了提高“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等亲手劳动能力的机会。
  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兼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该怎样改变“教师越俎代庖”“学生坐享其成”“教育边界不清”这三大现状呢?
  首先,要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不越位。
  教师职责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而关爱学生是师德灵魂,教书育人为教师天职。教师认真履职尽责,付出的汗水、心血和智慧有目共睹,因此被人们誉为“春蚕”“蜡烛”。然而,如果履行职责过分“认真”,就是对学生缺乏足够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未能给予学生需要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导致他们失去学会自主生活、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机会,也体验不到亲手做事、亲身经历的挑战与快乐。长此以往,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必然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有一则小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一个小孩子搭积木好长时间都没有成功,但他仍然乐此不疲,不肯停手。后来家长看得不耐烦,直接动手帮孩子搭好了。但孩子并不领情、更不快乐,而是将家长搭好的积木推倒再搭,直到成功,这才开心地笑了。这也启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成长道路上,只能是引领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决不能将本该由学生承担的责任拖过来扛在自己肩上,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劳动的干涉者、代劳者和替代者。
   其次,要积极倡导亲力亲为不缺位。
  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过这样两首诗:“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诗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学生也容易印象深刻。然而,要让学生养成“手脑都会用”“自己的事自己干”的习惯、形成相应的能力,是需要教师下一番苦功夫的。
  一是要注重示范。该教师做的事情,决不能让学生去做。比如,教师的课本、教案及教具等都必须自己拿,而让学生到传达室取快递、信件,或者到办公室去倒开水等,都是不妥的,须引以为戒。二是要注重激励。只要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试一试、练一练,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实干过程中,不断提升各种劳动能力。三是要注重指导。比如低年级学生不会扫地,搬动课桌比较吃力,教师切忌“袖手旁观”,可以教给他们相应的方法,或与他们一起做,也可以提示他们与同学合作,教师在旁观察,适时指导。
  最后,要自觉坚持协同育人不失位。
  所谓“不失位”,即始终处于自己应处的位置、坚持做好每一件分内事。当下,协同育人已经成为学校、家长与社会的共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何将协同育人工作做细做实做好、顺利达成预期目标方面,还需要广大教师再出发、再努力。
  一是要雷厉风行做“行动者”。比如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里“亲手做”的情况,既然已经知道了其重要意义和无法替代的作用,就应该早计划、早准备、早行动,争取早出成果,并将成果转化为学生“看得见”的进步、家长“看得见”的实惠,赢得学生的欢迎、家长的支持。二是要平易近人做“同行者”。在与家长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管住自己的嘴,切忌“好为人师”地讲这谈那,提出多少“要怎么”“不要怎么”。当然,该提的建议还是要提的,只是要注意态度亲切、语气平和,一次提出一两条建议即可,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乐于接受。三是要整合资源做“分享者”。在协同育人方面有很多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通过多条渠道收集、筛选和编辑家庭教育资料,适时推荐给家长阅读。
  “学生的事情须让学生亲手做”,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教师须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不越位,积极倡导亲力亲为不缺位,自觉坚持协同育人不失位,为着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