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析读
文章字数:
登高赋诗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他们也因此留下大量杰作。《韩诗外传》中记载孔子与弟子游于景山之上,对弟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指的是君子登临山川,应该感兴言志。
按照康德的说法,当形体渺小和生命短暂的个人面对伟大和永恒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是压抑感、推拒感。可是对于有审美能力的人来说,这种生命力受阻的感觉反而能激发起他的生命力,于是他丰富的思想与情感超越感性,升华为崇高,再投射到自然景物中去。杜甫的《登高》就是他将自己的生命感慨投射到大自然的景色之中升华而成的“崇高”,他将悲怆的人生升华成悲壮的诗情。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此时他已离开成都,南下沿江东行,此后他一直处于“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的漂泊状态。大历元年,杜甫到达夔州,在此居住了两年,夔州的江峡形胜吸引了他,他曾写过《夔州歌十绝句》等大量的诗作。杜甫的诗也在夔州达到了巅峰,《登高》是其中的杰作。
《登高》之所以有“古今七律第一”的美誉,是因为它在律诗的结构形式上创造了一个极限式的纪录。我们知道,七律诗共八句,两句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尾两联可不对仗,颔、颈两联必须对仗,而《登高》是八句四联皆对仗。此外,首联如果对仗,首句的末字应当用仄声,而《登高》从首句的末字“哀”就开始押韵,所以必须破格改用平声。总之,《登高》的格律一韵到底,八句皆对,既是格律的变体,也是格律的极致。这样的诗律貌似板滞,其实是大胆逆行的尝试,形成了“一意贯穿,一气呵成”“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气势,将前四句秋江之上天地苍茫而伤感压抑的气势,整个升华为后四句老病登高,苦恨潦倒却悲壮执着的情怀。
后人用杜甫自己《进雕赋表》中的评价“沉郁顿挫”来概括其诗歌风格,清代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解释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指的是诗意深沉,诗法锤炼的境界。
杜甫诗中的意象编织得非常密实,密实的意象又被他用极度的格律形式加以整合,情景的描写勾连呼应,表现出顿挫的节奏。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价《登高》的颈联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民国时期刘坡公所著《学诗百法》对此有明晰的解读:第一句写山中所闻,第二句写水上所见,第三句承第一句之“风急”,第四句承第二句之“渚清”,是写景也。第五、第六句写登高感触之情,一句横说,一句竖说;第七句承第五句之“作客”,第八句承第六句之“多病”,是写情也。章法、句法,虽分而仍完整异常。
律诗的句式是被规定的,所以它的变化全靠隐喻和声韵的技巧。词语及其中的意涵被组织在一起,相互之间产生了超越单个词语意涵的语境,生成更大的意涵。
《登高》写景,清寒高远的天地空间,木落流急的秋江时节,猿啸鸟飞,气象萧索,悲景无限,充寒于耳目;《登高》抒情,流落天涯孤独登台的老病之身,苦恨纠缠无法排遣的潦倒困顿,寂寥惨淡,忧时世,悲怀无限。古人称赞此诗“笔势雄骏奔放”(清·方东树《昭昧詹言》),“高浑一气”(清·杨伦《杜诗镜铨》),正是因为诗中深厚伟大的情感和抒发这种情感的能力。
按照康德的说法,当形体渺小和生命短暂的个人面对伟大和永恒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是压抑感、推拒感。可是对于有审美能力的人来说,这种生命力受阻的感觉反而能激发起他的生命力,于是他丰富的思想与情感超越感性,升华为崇高,再投射到自然景物中去。杜甫的《登高》就是他将自己的生命感慨投射到大自然的景色之中升华而成的“崇高”,他将悲怆的人生升华成悲壮的诗情。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此时他已离开成都,南下沿江东行,此后他一直处于“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的漂泊状态。大历元年,杜甫到达夔州,在此居住了两年,夔州的江峡形胜吸引了他,他曾写过《夔州歌十绝句》等大量的诗作。杜甫的诗也在夔州达到了巅峰,《登高》是其中的杰作。
《登高》之所以有“古今七律第一”的美誉,是因为它在律诗的结构形式上创造了一个极限式的纪录。我们知道,七律诗共八句,两句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尾两联可不对仗,颔、颈两联必须对仗,而《登高》是八句四联皆对仗。此外,首联如果对仗,首句的末字应当用仄声,而《登高》从首句的末字“哀”就开始押韵,所以必须破格改用平声。总之,《登高》的格律一韵到底,八句皆对,既是格律的变体,也是格律的极致。这样的诗律貌似板滞,其实是大胆逆行的尝试,形成了“一意贯穿,一气呵成”“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气势,将前四句秋江之上天地苍茫而伤感压抑的气势,整个升华为后四句老病登高,苦恨潦倒却悲壮执着的情怀。
后人用杜甫自己《进雕赋表》中的评价“沉郁顿挫”来概括其诗歌风格,清代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解释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指的是诗意深沉,诗法锤炼的境界。
杜甫诗中的意象编织得非常密实,密实的意象又被他用极度的格律形式加以整合,情景的描写勾连呼应,表现出顿挫的节奏。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价《登高》的颈联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民国时期刘坡公所著《学诗百法》对此有明晰的解读:第一句写山中所闻,第二句写水上所见,第三句承第一句之“风急”,第四句承第二句之“渚清”,是写景也。第五、第六句写登高感触之情,一句横说,一句竖说;第七句承第五句之“作客”,第八句承第六句之“多病”,是写情也。章法、句法,虽分而仍完整异常。
律诗的句式是被规定的,所以它的变化全靠隐喻和声韵的技巧。词语及其中的意涵被组织在一起,相互之间产生了超越单个词语意涵的语境,生成更大的意涵。
《登高》写景,清寒高远的天地空间,木落流急的秋江时节,猿啸鸟飞,气象萧索,悲景无限,充寒于耳目;《登高》抒情,流落天涯孤独登台的老病之身,苦恨纠缠无法排遣的潦倒困顿,寂寥惨淡,忧时世,悲怀无限。古人称赞此诗“笔势雄骏奔放”(清·方东树《昭昧詹言》),“高浑一气”(清·杨伦《杜诗镜铨》),正是因为诗中深厚伟大的情感和抒发这种情感的能力。